第(2/3)頁 然后問題就出現了。 試驗體很自然的想要找出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論,找到后再回放到歷史事件中進行模擬,以驗證方法論的準確性。他也不求方法萬無一失,有大概率正確,并且不出現會導致崩盤風險的致命性錯誤就可以。 然而回歸檢驗的結果,卻是大出楚君歸意料。他最終發現,無論用哪套方法體系,如何調整在不同場景下各種影響因素的權重,都只能在一部分場景下有效,而在另外一些場景中完全無效。經過多次完善后,模型的準確率也 僅僅是擦點大概率的邊,致命性錯誤則是完全無法避免。 很顯然,試驗體試圖建立統一模型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他再把李若白這些天說過的話重新整理分析,結果發現,李若白對一些重大事件用的是一套標準,對另外一些事件用的又是另外一套標準。至于什么時候用什么標準,完全沒有規律可言。而且更要命的是,李若白一共講述了近百個歷史事件,然后點評時竟使用了五十多套標準。 往好聽了說,這叫一事一議。 試驗體跳過了往難聽里說這個選項。 楚君歸需要的是解決問題,至此,他算是理解了那句話的含義,政治是科學,也是藝術。科學是有客觀標準的,而藝術,直接點說就是看感覺了,也稱玄學。 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不過試驗體的少年靈魂有著嚴謹且執著的治學精神,仍然沒有放棄,繼續在這一問題上深入鉆研。 無數數據分析到最后,楚君歸似乎找到了一條正確道路,那就是準備多套體系,只看眼前,不管長遠,根據不同環境哪套適合就用哪套,怎么正確怎么來。如此一來,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解決了這么復雜的問題,讓楚君歸心情瞬間大好。不過在檢驗這套理論可行性的時候,楚君歸意外發現,歷史上有不少人確實就是這樣做的,甚至史書上都為這些人起了一個專門的名字。 這個詞,就叫做投機分子。 直覺告訴試驗體,這不是什么好詞。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