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縱然手持仙劍,殺神殺佛,此時舉起仙劍,又殺誰是好?
可如果不殺,那些佛子所化的魔頭便要啃噬齊玄素的血肉,撕咬他的神魂,還是要將他留在此方地獄之中。
殺或不殺,卻是兩難。
齊玄素只能暫且拉開兩者之間的距離,一退再退。
如果按照正常思路,想要破開佛國,那么就要從“心”字著手。
還是佛門頓悟的路子。
且不說齊玄素有沒有這個悟性,就算齊玄素有這個悟性,又該需要多長時間?別說拖上一兩個月的時間,就是拖上幾天時間,齊玄素也拖不起。
這就好似心魔,與自身的境界修為關系不大,關鍵還是看心境如何,如今之人都是修力不修心,不乏境界高絕而心境奇爛無比之人,一身境界修為著實不低,可是心性奇差無比,生死之戰中,至多發揮出自己八成左右的修為。
一個人的心境強弱,與經歷有關,也與信念有關,更與本身心性有關,什么人的心境最強大?有明確的目標,百折不撓,敗而不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果一個人沒有崇高的信念,只在乎自身的利害,那么心魔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趁虛而入,因為他有太多害怕失去的東西,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無私念,心懷天下,就應了一句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再大的波濤,放到大海之中,都變得微不足道。再兇猛的烈風,也無法晃動山岳。
凈獅子大士所用神通,針對性很強,齊玄素自然是談不上信念崇高,難免患得患失,那就佛國變為地獄,不得解脫。
齊玄素雖然心境不足,但是個聰明人,從他很早就能隱約察覺到“長生石之心”的內幕便可見一斑,所以齊玄素勘不破是一回事,明白此地原理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齊玄素看來,這方佛國世界是一個心想事成的世界,而且這種心想事成又是不受控制的被動形式。
如果是一個赤子之心的人在此,那么目之所見便是空曠平原,空空如也,不見那輝煌的爛陀寺和雄偉的須彌山,也不見魔窟地獄,是空,是無。
如果是親近佛門之人,或者佛門弟子,所見便是神圣莊嚴的那爛陀寺和須彌山。是慧根,是覺性。
然后是最后一種人,也就是齊玄素這種人,既談不上赤子之心,也不親近佛門,甚至可以被劃分為佛敵,所見便是地獄了。
齊玄素想得很明白,他的“心”成為了樊籠的一部分,如果他能改變自己的心意,那么樊籠便不攻自破。
這就繞了回去,如果能自如控制自己的心意,那么就不存在“心猿意馬”的說法了。
所以還是那句老話,你能定心猿嗎?
齊玄素是個無心之人,不過此“心”非彼心。
值此之際,齊玄素實在無法可想,只能分別向何羅神和紫光真君求助。
凈獅子大士的掌中佛國雖然厲害,但也不能阻隔齊玄素與另外兩位神仙的聯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