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就算大事不成,變成南北對峙,齊玄素成事也是幾十年后了,那是李長歌須要考慮的問題。
這個判斷不能算錯,按照正常發展,齊玄素會被姚令抹去自我意識,成為姚令的傀儡,皇帝自然不必去研究一個將死之人,而是要研究姚令這個道門第一人。
可誰能想到,姚令一步走錯,被七娘背刺,再加上玄圣的后手,竟然讓齊玄素這個棄子取代了姚令,成為秦權殊的主要對手。
秦權殊也只能臨時補課了,關于齊玄素生平的有關資料,早就擺在了皇帝的龍書案上,他不止看過一遍。
可單純從文字上來看,未免太過單薄蒼白。在秦李聯盟中,與齊玄素打過交道的人不算少,李若水和李天貞都能算是,只是那時候的齊玄素還很年輕,甚至沒有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大掌教,與如今的大掌教齊玄素在想法和處事上相差太多,不具備太多參考價值。
再有就是清微真人、李朱玉、李長歌,他們與位居高位時期的齊玄素接觸較多,只是皇帝與清微真人關系微妙,最終還是選擇親自詢問李長歌。
李長歌給出回答也很有意思,沒有太平道的太平道這一套。
至于齊玄素說的那段話,倒是很真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已經把自己的執政理念說出來了。
弱小時免不得要封官許愿,名為團結,實為贖買,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可強大之后,就不能這么干了,因為拉攏贖買這一套搞不下去了,道門的發展腳步逐漸停滯,沒有多余的利益,割來割去差不多已經是極限,再割讓利益就要逼反自己的底層基石,必須要轉向。就算船大難調頭,也得硬來。
只是有些人的思維形成定勢,腦筋陳舊,思想僵化,反應過慢,乃至于形成路徑依賴,教條主義。導致不能及時察知這種變化,不分析事物的變化發展,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過去現成的原則概念來處理問題,不能及時調整策略方向進入合作共贏的第二階段,還是一味贖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