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陛下曾言,當除惡務(wù)盡,絕不放過任何一個貪官污吏!” “然,有百姓為其中一名官員鳴冤,還狀告當朝皇帝陛下!” “雖然由古至今,自有刑制以來,從未聽聞以臣審君之說,然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律法之前,無貴賤之分。” “本官便依大明律例,依律接壯審案。” “如果確如原告所言,本官雖不能判刑陛下,但也會面見陛下,據(jù)理力爭!” 說到這里,跪在堂前的幾名狀告皇帝百姓,當即叩謝大恩,還鉚足了勁夸他們是白面包公。 公堂之外的百姓們也是如此,紛紛夸他們二人是包公在世。 與此同時,朱元璋又借機隱于人群之中,但他的目光卻始終鎖定在那名大聲狀告他的老伯身上。 洪武初年的朱元璋,雖然也脾氣很大,但還不至于成為刀下人頭滾滾的殺臣狂魔。 畢竟現(xiàn)在朱標活得好好的,馬皇后也身體健康! 當然了,他之所以主動站出來讓鄭士元二人接這個案子,也確實有其他的原因。 他必須要確保鄭士元和韓宜可二人的大明白面包公形象不崩,他們倆可是自己殺貪官最快的刀。 讓自己的刀變鈍,不是什么明智之舉! 再一個就是他確信自己不會有錯,除了巡檢制度本就足夠嚴明之外,狄蕓的態(tài)度也實在太過囂張。 就憑他說的那些話,就憑他死到臨頭還破罐子破摔的態(tài)度,就絕對不是什么好官。 還十八年后又是一個大貪官? 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卻是人之將死,還死不悔改! 以朱元璋的文化程度,他只能用一句‘死豬不怕開水燙’,來形容他印象中的狄蕓! 也就在此刻, 鄭士元看向堂下老伯,嚴肅無比的提醒道:“本官再次提醒你,如果誣告皇帝陛下,可不是一句擾亂公堂,就能過去得了的。” 鄭士元說到最后之時,故意提高了三分音量,就差明說誣告皇帝要抄家滅族了。 可這老伯非但不領(lǐng)情,還昂首朗聲道:“鄭大人,我們雖然沒讀過書,但也不是傻子。” “我們千里迢迢從大同而來,絕對不是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為了一個貪官去誣告皇帝陛下。” 聽到這里,鄭士元和韓宜可二人,只覺得突然就有種下棋被將了一軍的感覺! 鄭士元之所以會在主觀意識上,認為狄蕓就是不折不扣的大貪官,也并不只是被告是皇帝這一個原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