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六歲!” 朱元璋在皇位上站起,咆哮出口,“你在給咱開玩笑不成?” 這時。 其它官員也反應過來,先是面面相覷。 最后全都看向那位主事。 “六歲能寫奏疏?怕是字都認不全吧?” “開什么玩笑?這莫非是借六歲孩童之名,行荒唐之事?” “欺君!定然是欺君!” 耳邊想著百官竊竊私語的聲音。 朱元璋再也忍不住。 猛地看向下方。 “真是六歲?” 吳文用平日里,很多時候都在外面忙差事,就算上朝,也是站在最后,過過樣子。 但現在,一下成為這大明上層的聚焦中心。 壓力不可謂不大。 只是片刻間,他就竹筒倒豆子,全都說了出來。 “回陛下,蘇貴淵只有一個兒子,其名蘇閑,今年六歲。” “臣記得清楚,洪武五年,微臣與其同在照磨所擔任檢校,其子周歲宴之時,微臣還去過家里。” “而且,蘇貴淵是早年洪武三年的秀才出身,一手字跡極為剛硬,隱有自稱一派之勢,不可能……不可能如涂大人說的那般潦草。” 吳文用說的心驚膽戰。 似乎是生怕自己說的不夠多,又連忙繼續道。 “我想起來了圣上,蘇貴淵曾言,其子之聰穎,非比尋常。還曾想走禮部的關系,托人去問,能不能去國子學。” 國子學。 國子監的前身。 朱元璋雖然啟用了科舉制,洪武六年又廢掉。 但是,對于辦學,不僅沒有半點放松,反而還極為看重。 不僅勒令,整個大明各省,各府、各州縣,都必須要有官學之外,而且還需要條件困難的學子完全免費! 包括學費,食宿在內的一切費用。 聘請老師的歲俸,也是由各地的官府支出。 除“官學”之外,還有社學。 同樣,不收學費,一般是當地大儒,在官府的支持下所辦,受官府監督。 至于其它的私學、如私塾、義學,則是民間百姓自己辦理。 而這些學府之中,有好有差。 差的受各種條件影響,比如師資、官府支持力度,等等原因不一而同。 但好的,永遠都只有一個。 國子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