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活著不如死了痛快-《三青色作品》
第(1/3)頁
泰平學院乃大蘇建國三年,由蘇翰林親自操持創建,并擔任學院第一任院長,故而又稱大禹皇家學院。
學院里有東西兩座九層圣塔。
一塔名為文。
一塔名為武。
文塔藏納書籍十萬八千冊,農織耕種、四時節氣、天文地理、星羅萬象,無所不包,無所不含。
武塔藏武技功法九千冊。
張屠夫等開國元帥,征戰天下時所搶掠搜刮的武功武技,全都在這里。
曾有人言,若能參透武塔九千武學,成圣可期。
文武雙塔為泰平學院立根之本。
塔分文武,學也分文武。
以學院南北中央大道為界,大道東為文學院,大道西為武學院。
當然,此界線僅為文武學院建筑之界,而非學子求學之界。
學子們習文亦可修武,修武亦可習文,只要能按時完成先生和教習布置的功課,學什么都可以。
泰平學院建院至今已有五十五年,向帝國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可用之才,有許多如今已然是國之重臣,其中不乏朝堂上的一二品大臣,亦不乏馳騁沙場的百戰將軍。
泰平學院已然成了大蘇帝國的國之重器。
近幾年,朝堂上文武大臣呼聲一片,請求蘇翰林擴建學院,但都被蘇翰林拒絕。
蘇翰林不是不想擴建學院,恰恰相反,他太想了,做夢都想。
可他想的擴建和文武大臣想的擴建截然不同。
文武大臣想的擴建,只是擴建泰平學院的規模面積,擴大泰平學院的師資力量,從而招收更多學子,培養更多人才。
而他想的擴建,是要把學院擴建到每一州,再到府、縣,甚至是村。
他要讓大蘇帝國的子民人人都有機會讀書,人人都有機會習武,他要把每一個人所擅長的,或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全都挖掘出來,讓他們全都為帝國所用。
若達成此舉,非但大蘇帝國全體子民的整體素質會發生質的飛躍,且帝國將會擁有用之不竭的各方各面的杰出人才。
雙管齊下,大蘇帝國必將一飛沖天,達到歷朝歷代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可是這個計劃實行起來實在太難太難。
首先,必須要有極其雄厚的財力支持。
而大蘇建國之初,整個疆土一片斷壁殘垣,老百姓哀嚎遍野,無瓦遮身,無食果腹,國庫窮得甚至都掏不出一千兩銀子,連老百姓急需的糧種錢都拿不出。
整整緩了二十多年,才算勉強緩過一口氣,國庫漸漸充盈起來。
如今,國庫已然富足,有了足夠雄厚的財力,但還需解決另外一個難題,而此難題才是真正阻礙蘇翰林實施學院擴建計劃的攔路虎。
不過蘇翰林已經在動手鏟除這只攔路虎,一場大蘇建國至今從未有過的血雨腥風即將掀起。
但是就算死再多人,蘇翰林的決心也不曾半點動搖過,他堅信這將是一場利在千秋的變革。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泰平學院的人很多,師生加在一起足有三萬多人。
這是一方不大,卻也不小的江湖。
有江湖,就有恩怨。
有恩怨,就要有解決恩怨的方法,否則江湖就亂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海阳市|
伊通|
乐亭县|
平凉市|
涟水县|
同德县|
姜堰市|
宣武区|
德江县|
施秉县|
汉沽区|
邹平县|
麻江县|
阿城市|
宁明县|
陇川县|
辽宁省|
蒙阴县|
武义县|
定西市|
石嘴山市|
射阳县|
尚志市|
齐河县|
修文县|
博罗县|
大兴区|
台北县|
台湾省|
河曲县|
台南县|
镇康县|
桐柏县|
砀山县|
扶余县|
贵南县|
宁远县|
舟山市|
阿克苏市|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