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天夜里,陳佳寧趕到了臨江市。 江一鳴帶著她和工作人員一起吃了宵夜。 回去的路上,陳佳寧詢問道:“你還沒有說是什么大新聞呢。” “明天臨江市委書記丁楠離開,將有近千人來送行,這種算不算大新聞。” 江一鳴笑道。 “丁書記這么受歡迎啊。” 陳佳寧說道:“看看人家這書記當得,老百姓都非常愛戴和不舍。” 她并不了解丁楠的情況,覺得這么多人送,應該是老百姓發自內心的。 “是嗎,我是不是應該向她學習?” 江一鳴說道:“你到時多拍些畫面,等丁書記離開后,再找幾個現場的人員采訪一下,把節目做充實一些,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聽到江一鳴這樣說,陳佳寧說道:“怎么,這里面有貓膩?” “有沒有,要靠你自已去發現。” 江一鳴說道:“好了,早點休息吧,明天還要一早趕到市政府大樓。” “行,我明天自已觀察。” 陳佳寧擺擺手道:“早點休息。” 翌日一早,江一鳴就把陳佳寧叫了起來。 他們要占據有利位置,才能看的清楚。 江一鳴幾人七點半就到了,這個時候的人還不多。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到達現場,而且都是坐著大巴車來的。 陳佳寧順手就把這一幕給拍了下來,嘀咕道:“這些人還約著一起來送行吧?” “約著一起,也不是不可能。” 江一鳴說道:“你難道不覺得,這些村民坐著大巴車來,才有問題嗎。” “有什么問題?” 陳佳寧不解道。 “倘若是真心實意的村民,會通過各種交通工具過來,比如自行車、摩托車、三輪車等等私車過來,就算約好一起乘車過來,絕大多數也都是坐便宜的公交車,而不是包這種大巴車。” 江一鳴知道陳佳寧家庭條件不錯,從小就生活在城里,對農民了解的不多,是想不到這一層的。 畢竟包大巴要貴得多,每個人成本也高得多,倘若是他們自已承擔這部分費用,他們是不可能包車的,頂多是坐公交車過來。 “所以,這些村民不是主動過來的,而是有人組織?” 陳佳寧大概明白了江一鳴的意思。 “你的悟性很高。” 江一鳴夸贊了一句,說道:“繼續看。” 隨著人員越來越多,現場有人拉起了橫幅。 橫幅上打著標語:《丁書記,別走!》《人民的好書記,我們永遠記得您!》《丁書記,回來,我們舍不得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