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姜硯池不會寬以待己、嚴以待人,更不會因為這種沒必要的問題而跟小公主發生不快。 與其糾結小公主是怎么知道的,還不如談論個更為要緊的話題: “馮龜年雖然尊元安為上皇,并聽令京城的沈繼,但他還是忠于元安的。” 姜硯池重新把話題拉了回來,元安中風了,半邊身子麻痹,但他還能說話。 元安知道自己這個“太上皇”無法更改,便也只能認命。 不過,他堅持要去蜀京。 之前是為了逃難,而這一次,則是因為“一山不容二虎”。 京城已經有了沈繼這么一個新君,元安作為太上皇若是回到京城,就再也無法享受那種君臨天下的無上權力。 若是去了蜀京,那他就是唯一的主宰。 上皇又如何? 沒有皇帝,太上皇就是皇帝。 且,大盛已經亂了,阿史那雄雖然沒能篡位成功,但他打開了亂世開啟的序幕。 各地的節度使都在蠢蠢欲動,有些偏遠地方的節度使,或許已經自立為王。 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暢。 太平盛世的時候,都有可能出現地方上已經反了好幾年,朝廷卻不知道的情況。 更何況是現在這樣的亂世? 天下動亂,群雄并起,他們有了地盤后,就會擴張。 而京城,因著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意義,定會成為各路野心家的必爭之地。 那就是個火藥桶啊,坐在上面,不定什么時候就爆炸了! 元安已經有了一次倉促逃亡的慘痛經驗,他不想再來一次。 還是蜀京好,距離京城一千五百里,不算太遠,可也不算太近。 且蜀京有極好的天然屏障,易守難攻,氣候宜人、物資豐富,自古就是天府之國。 在蜀京,元安就能遠離中原的戰亂,就算不能養好身體,也能安度晚年! 元安帝無比堅持,作為忠臣的馮龜年,已經愧對了君王一次,實在不好再公然違背他的意愿。 倉州的紛亂結束后,收拾了殘局,馮龜年便分兵三處—— 兩萬人馬在他兒子的帶領下,趕去京城,勤王護駕,并把所有渾水摸魚的突厥鐵騎趕出去; 五千人馬留下來駐守散關,守住通往西南的大門。 剩下的不足五千人,則護送元安等殘部前往蜀京。 最后一處分兵,似乎人數最少,但由馮龜年親自帶兵,倒也彰顯了他對元安這位太上皇的尊敬。 元安:……到了他這種狀態,馮龜年僅剩的忠誠,便是他唯一的依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