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安公公事事以主子的利益為先,這無可厚非。但他最大的毛病,便是耳根子軟,腦子又不夠靈光,極易被閑言碎語帶偏。 昭武三年,宮里不知何時起了流言,說惠正皇太后遲早要嫁給昭武帝成為皇后。 安公公竟真信了。 他覺得惠正皇太后是迫于無奈才退隱行宮。若非如此,為何主子每逢大事仍要去行宮請示?為何惠正皇太后雖退居幕后,卻仍能左右朝政? 這分明是以退為進。 他不欲讓主子的皇圖霸業被一個女子插手,更不想讓一個女子壞了他主子的名聲。 畢竟這個女子是榮光帝的皇后,是昭武帝的嫂子。他主子迎嫂子為后,便會在史冊上留下污點。 安公公痛下殺手,當昭武帝給惠正皇太后賜下銀絲碳時,他在碳里浸滿了無色無味的劇毒。 惠正皇太后手下的宮人一時不察,將這批碳收入了庫房中。 當時行宮中的靜嬤嬤正巧生了病,惠正皇太后下令多給她生幾盆銀絲碳。 而宮人就把淬了劇毒的銀絲碳送去了靜嬤嬤屋里。等惠正皇太后發現事情不對時,靜嬤嬤已無力回天。 惠正皇太后痛心大怒。那是她在昭武帝上位后唯一一次發火。 清查下來,涉案宮人有三個,安公公是首犯。 惠正皇太后只有一個要求,殺無赦!為靜嬤嬤報仇。 昭武帝雖痛心疾首,卻還是砍了安公公的頭。 安公公到死都不悔改,哭著用那把難聽的嗓音說,“老奴一片赤誠,天地可鑒。” 還叮囑昭武帝要愛惜羽毛,切不可受了婦人蠱惑。 每個字都像鈍刀刮骨,混著喉間涌出的血沫。 安公公到死都覺得自己是一腔赤誠為主,還認為自己死得其所,死得值。 昭武帝又氣又痛。 惠正皇太后從此將他拒之門外,再不讓他踏入行宮半步。 昭武帝便是明白,往后余生再也喝不到她親手釀的酒,也喝不到她親手煮的茶。 …… 這一世,時安夏沒有掉以輕心,卻也不敢輕舉妄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