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二章 武生-《明末稱雄》


    第(2/3)頁

    一般的生員專指府州縣學的生員,也就是儒學的學生,明代是科舉加學校制度,府州縣學是官學,并不是人人可以讀的,必須得考中了秀才后才能進學,而且縣州府學之間也不是上下級,秀才們不須從縣學讀到州學再到府學,他們不是上下而是平行,一般來說,秀才們進學后,除了中舉和入貢外,一般并不會畢業,而是在官學里掛名一輩子。

    當然,秀才也不是終身的,他們還得參加學校的月考季考,還有學政主持歲考。尤其是歲考,考試結果分為六等,如果秀才考了個六等,那就將被剝奪秀才功名衣巾。

    劉鈞的老爹劉修是個老秀才,而且還是個食廩秀才,每月還能領六斗米,不過他平時也就是在學校掛個名,只有當月考季考歲考的時候才會回學校參加考試,平時并不用呆在學校里,可以有自己的工作。

    而劉鈞這個武生,則是武學里的學生,叫武生,但并不是武秀才。因為有明一代,雖有武舉,但開科時間不固定,且向來只有鄉試和會試,因此有武舉人和武進士,卻沒有武秀才武童生。甚至大明朝在崇禎四年以前還從不曾有過殿試,沒有武狀元,直到崇禎四年才開了殿試,點選了武狀元。

    不過朝廷大辦儒學之際,也在南北兩京和各地衛所建立了武學,以招收那些年輕的武官和那些世襲武官的年輕應襲子弟入學。

    武學的武生擁有參加武科舉科試的資格,武舉科試,和文舉科試一樣,都是鄉試的一個資格考試。

    大明不論是文生員還是武生員數量都十分龐大,但每年的鄉試的參加名額都是有限制的,文舉各省鄉試的參考生員名額大約有四到五千,而武舉各省鄉試參考武生名額只有千余左右。

    可大明朝此時全國的秀才數量已經達到了六十余萬的海量數字,因此就得要在鄉試前舉行一場科試定資格名額。只有前一二等和第三等的前五名,才能參加當年的鄉試。

    六十萬秀才中最后大約只有兩萬左右有資格參加鄉試,去爭奪大約兩千個左右的舉人名額,最后的會試中,大約四五千左右的舉人,去爭奪三百個進士名額,然后三百個進士再爭奪十幾個的庶吉士名額。

    武科試的錄取率稍高些,可同樣是百里挑一。

    劉鈞現在就是黃州衛武學的一名武生,而今年就是鄉試之年,明年是會試之年,今年的科試馬上就要開始了,趙秀才便以為劉軍這個時候從府城回來,是要來靜心準備的。

    劉鈞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實際上他雖然繼承了劉鈞的不少記憶,可也只是部份記憶而已,而且他現在還有些暈頭轉向的,讓他去參加明朝的科舉,哪怕是武舉,這也有些太過扯淡了。而據他得到的記憶,明代的武舉,其實也還是以考文為主,甚至武舉會試還有特別規定,先考策論,如果成績不合格,甚至都沒資格下場考弓馬。

    讓他去考古代的什么行軍布陣,旗號鼓令,各種兵書戰策,那真是為難死他了。幸好,劉家的家境還算不錯,起碼不是一睜眼醒來,發現自己家徒四壁,連隔夜糧都沒有的赤貧百姓家中。

    武生,雖不是秀才,那也是有生員衣巾,和秀才享受同等待遇,可以見官不跪,還能優免本戶二丁差役的特權的。

    “哥哥,吃飯了。”寶兒站在大門口,遠遠的喊道。

    丫環叫少主人哥哥,劉鈞也是醉了。

    一開始,他還以為這丫頭是他妹妹呢。

    不過整合了劉鈞的記憶后他才知道,原來明朝本來是不允許普通平民擁有奴隸的,就跟早先不允許普通百姓穿靴子,不允許商人穿絲綢一樣。不過漸漸的,就變了。

    不允許普通百姓擁有奴隸,那就換個名稱,以養子養女的名義蓄奴,反正一樣是簽賣身契約的,只不過原來是賣身為奴,如今則是為養子養女。不過既然是以養子養女名義,在家中的稱呼也當然得改。

    丫環奴仆們便隨著主人家的子女稱呼主人們,喊主人叫爹,喊主母叫娘,喊公子們叫哥哥,喊姑娘們叫姐。

    習慣了就好,劉鈞對自己說,然后揮了揮手,示意自己聽到了,一面緩緩向家中走去。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威市| 宜君县| 阜康市| 肥乡县| 石林| 晴隆县| 比如县| 漠河县| 广元市| 工布江达县| 依安县| 多伦县| 玛曲县| 武安市| 宁德市| 长汀县| 永登县| 宜州市| 肥西县| 太原市| 贵州省| 平顶山市| 成安县| 泰州市| 思南县| 鄂尔多斯市| 西吉县| 色达县| 峨边| 富裕县| 长海县| 肥城市| 永嘉县| 泽普县| 繁昌县| 皋兰县| 呼伦贝尔市| 潼南县| 保亭| 尼勒克县|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