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荀況看向某個學生,問道:“趙政,你怎么看?”
趙政起身而立,恭敬道:“夫子,吾覺得鄭之亡國,失于地利!”
荀況好奇道:“何解?”
趙政說道:“鄭桓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在選擇封地的時刻,在洛水之東,黃河之南。幾十年后,犬戎攻破鎬京,虢國、鄶國沒有勤王,被鄭國抓住把柄,攻滅了這兩個國家,正式在河南中部立國。”
“鄭國之衰敗,在于立國之地選錯。鄭國位于中原之地,四戰之所,強鄰遍地,無拓展空間。北邊為晉國,南邊是楚國,東邊是宋國和齊國,西邊是成周和秦國。鄭國不管在哪個方向,都不能獲得拓展空間。外拓無力,只能陷入內耗當中,即便偶爾有明君,也無力改變局勢!”
“反而一些邊角國家,不僅有利防御,還能拓展發展空間。楚國居于漢水,可向南邊洞庭擴展,可向西邊吳越發展,可向西面巴蜀發展,可向北上漢中,可向中原發展。
秦國居于黃河以西,可向北擴展到上郡,可向東擴展道河西,河東,可向南發展擴展到巴蜀,漢中南陽。齊國,可向東擴展到海洋,可向南擴展到淮河,可向北擴展到燕山一代;趙國可向北擴展,吞并中山國,代國;就連燕國,也可向遼東擴展,擴展到了地盤。
“天下如棋盤,金角銀邊草肚皮。齊國、燕國、楚國、秦國、趙國等皆是屬于邊角國家,皆是以弱小之身,不斷兼并,成為諸強之一。反而處在中原地帶的國家,如宋國,衛國、鄭國、魯國、魏國、韓國等,卻是四戰之地,需要地四面防御,需要多備兵馬,防御敵人。如此之下,農田多荒蕪,百姓多疾苦,無法僵持長久,縱然有英明之君可強盛一時,可終究走向衰落!”
“處于邊角國家,縱然是遇到昏君,也能堅持下來。燕國被齊國所滅,可終究是復國;趙國幾次別攻破邯鄲,可依舊是擊退敵人;齊國被五國聯軍攻破,可靠著即墨和莒復國;楚國被攻破都城,可依舊再次復國;秦國幾次被三晉擊敗,可終究可卷土重來。邊角國家當中,唯有吳越滅國之后,不在復國!”
趙偃站起身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吳越有山河之險,終究被楚國滅亡;中山,代國擁有山河之險,終究是被趙國所滅。立國之本,在于仁德,而不在于山河險要。鄭國亡于君王不修德政,而非地利。”
趙盤也是站起身,直接說道:“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瀕彭蠡澤,因為它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它。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坂在它的北面。因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因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來,在德不在險。”
趙政站起身,躬身說道:“政,見識淺薄!打仗在德行,不再兵甲,政終究是年幼!”
趙偃:“……”
趙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