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宦官不是別人,正是趙悅派來的。
卻這趙悅原來他雖表面上對劉協忠心耿耿,甚至當著劉協的面,說過荀貞怎樣的話,但他的那些表現、那些話,卻實際上都只不過是在騙劉協罷了。
董卓亂來,趙悅顛沛流離,於尋常百姓看來,他先在宮中、后伺候袁術,或許大小也算個“貴人”,可他實身不由己,所做作為,為的都是掙扎求生,因既叛了袁術,來投荀貞,則又豈會在荀貞占據強勢、劉協處於弱勢的當前之情形下,真心的忠誠於劉協?
故他對劉協的表現忠誠、說荀貞壞話,其實都僅是為了討得劉協的信任。
目前來說,趙悅做得還算挺成功,他的確是靠著這些手段,哄騙到了劉協的信任。
劉協畢竟是個少年,雖然聰明,政治上的經驗到底還是不太足,并且亦正因他繼位之后,前后被董卓、李傕、郭汜等百般欺凌,由而他現在是別人對他好些,他可能就會對這人產生信任,以至依賴,他對荀貞是如此,對趙悅也是如此。
——當然,他對荀貞和趙悅兩者的信任程度是不能相比的,趙悅和荀貞兩人也是無法相比的,但是總而言之,這種信任的基礎是近似的。
話到此處,不妨多說一句,對於劉協的本質上的這一點淳樸和善良,荀貞是早已感受到了的,他年歲比劉協長,又感受到了劉協對他的信任,那么人孰無情,他於今之際,對於劉協實際上也是有那么一點愧疚的心理的,只是為了了大局起見,這點愧疚,他只能將之丟到一邊。
總不能因為對劉協產生了同情,就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事業?
退而言之,就算荀貞愿意,這個時候,戲志才等和荀貞利益相關的這些人,他們也不會愿意。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和“時勢”的關系是順應的關系,身在時勢中,——即使這個時勢的出現,有這個“英雄”推動的原因,可當其被創造出來以后,作為個人的“英雄”接下來能作的,也就只剩下順應一法,即便這個大勢可能隨著發展,脫離了個人的本意,個人也將會是毫無辦法。
卻說回堂上,聽了荀貞“王莽”此話,戲志才等人頓時面色各異,或吃驚而笑,或露出怒意。
陳儀就是生氣的一個,他怒道:“楊彪好歹也是三公,怎能在圣上面前,如此污蔑明公!”
戲志才搖動羽扇,悠悠說道:“卻也不必為此動怒。”
陳儀說道:“這般污蔑,還不必動怒?”
戲志才笑了一笑,說道:“再是動怒,又有何用?現在的關鍵,不是動怒,而是應對。”
“應對?”(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