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創建好思想、草擬完組織的框架,剩下便是招人入教了,只有蘇啟一個光桿兒教主的人教,有啥意思? 他又不是洪荒小說里的老子,偌大個人教,就老子、玄都大法師,再加一頭牛,賊特么冷清。 可這也急不得,“十年種樹,百年育人”,雖然實際用不了這么長時間,但人才又不是大白菜,春天種下去,不到秋天就可以收獲。 而且,要想教育搞得好,工具不可少。 首先要改良造紙術和印刷術,使得書籍成本降低,這兩樣不是很麻煩,麻煩的是給漢字注音(標注拼音),以及編纂教材! 古代教育難普及,知識難流通,除了書籍少,知識被壟斷之外,啟蒙識字難,花的時間很長,效果還不好,也有那么一定的原因。 這時代啟蒙識字都是老師一字一句地教,然后學生跟著一遍一遍地讀,反復多次,直到死記硬背記住為止。 這樣識字的效率極低不說,而且學生一旦離開了老師,面對一個陌生字,那就得抓瞎了,只能連蒙帶猜,認字認半邊。而如果有拼音,情況就會好得多,只要將拼音的拼讀方法傳授給學生,再有一本字典,即使沒有老師在身邊時,學生也可以單獨識字。 無可否認,拼音讓漢字的學習變得簡單了。 漢字的總數有數萬多個,常用的漢字大概在兩千到四千之間,蘇啟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常用漢字找出來,給它們一一進行注音。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活計,首先蘇啟得知道哪些字常用,還要了解這些字在這個時代怎么讀。 蘇啟并沒有按照原世界的漢語拼音,直接拿來就用,在這時代搞漢語拼音就必須得符合于這時代,否則他搞出來一套別樣的讀音,教出一幫用這讀音的學生,有什么用? 等出去了,張口一說,一群聽的人臉上恐怕全是黑人問號。 這兄弟說的啥?是在問路嗎? 全特么聽不懂。 人家不把你當歪果仁看才怪。 這時并沒有普通話一說,但卻有正音(相當于普通話),且有學者編出的《切韻》記錄闡述這時漢語的語音,這給蘇啟省去了不少麻煩。 蘇啟采用拉丁文字母作為漢語拼音,因為二十六個字母不多,認識和寫起來也很簡單。 可還是麻煩重重,這時代的聲韻遠比后世多,要注音起來難度倍增,需要自己編聲母、韻母等。 “這特么真不是人干的,下次還干這種事,我就去吃屎!” 房間內,四處亂放著一本本堆疊的書,有的還被半翻開,蘇啟埋在一大堆紙里,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每張紙上都寫滿了字,每個字上面有標著拼音,后面還有釋義。 蘇啟這不僅是想要把漢字給注音,更想一步到位,將字典也一起搞出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