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有了這個沙盤,運籌帷幄、排兵布陣、決勝千里,可就并不是一句虛言空話。 雖然《后漢書?馬援列傳》中記載了聚米為谷、指畫形勢的立體地理模型,但其后的時代,真正供贊畫軍事行動的沙盤并沒有在實踐中推廣。 甚至可以說,在很長的時間內,幾乎沒有人用過。 這本來應該是個奇怪的現象,可在中國歷史上卻并不鮮見。 很多新科技、新創造、新發明都是中國人首先搞出來的,但后來不是失傳了,就是只在紙面上寥寥數筆,并沒有推廣開來,更沒有在此基礎上不斷進步發展。 其中一個原因是知識的局限性,沒有足夠的科學理論及技術對新的事物和原理進行支持。 所以,即便個別智商超群或技藝高超的人做到了發明、創新,但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很容易出現“身死藝絕”的情況。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跨行的隔閡,也就是發明創新者多數都沒有文化知識,記載于書的學問人則不懂科學技術。 于是,如果后人想按照古書記載重新還原這些科技、創新,就會發現記述得太過簡略,寥寥數語就需要反復研究琢磨,甚至會有歧義和爭執。 比如炒鋼,是煉鋼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中國要比歐洲早一千多年。但在最早的史籍記述中,也只能找到間接的描述。 象《太平經》卷七十二中所記載:“使工師擊冶石,求其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邪(古代的利劍)耶。” 短短的一兩句話,首先是沒有明確提出炒鋼二字,其次是把炒鋼的工藝省略到了最精簡。 所以,在后世,關于中國的炒鋼便有了爭論。 有人為此感到自豪,老祖宗真厲害,領先歪果仁上千年;有人就說,這種方法在原理上說的通,但爐溫、去除雜質等問題難以克服,在技術上不可能。 徐齊霖在后世就曾看見過網上的爭論,你引經據典,我列舉數據,為此爭得唾沫橫飛、頭破血流。 老祖宗啊,讀書識字、記載于史的老祖宗啊,你們當時就是不去親自實踐,可多寫幾個字能死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