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真缺何瑾家里一口吃的咋滴? 然后,楊一清就氣得夾了一塊肥美的魚肉......嗯,真香! “行了,你小子別給老夫灌迷魂湯了。”邊嚼著魚肉,楊一清邊悶悶說道:“老夫挑選官員,首要看重的可是能力,你那些人脈并不算太重要!” 這話一出口,何瑾忍不住就笑了:老頭兒一點都不實誠嘛,心里都從了,嘴里還要來硬的..... “哎呀,楊尚書你說這個就沒意思了,這通商互市一事要是沒有我,你哪兒有榮登二品大員的機會嘛。我都辦成了這事兒,還覺得我沒能力?” 楊一清捉筷子的手不由一緊,恨不得將筷子插何瑾的嘴里:簡直......太不要臉了! 這時代的明朝大臣,講究謙遜有禮,要有淳淳君子的風范。像何瑾這樣自己往臉上貼金的,老頭兒還是第一次見。 可,可......何瑾這句話,還真不算自吹自擂。 畢竟,他說的也是事實。 于是楊一清老臉一抽,又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滿桌的美食上。 但何瑾要的就是這效果,老頭兒一退縮,他就越上趕著:“楊尚書,依我看來不管忠奸正佞,咱倆的目標是一致的。而且呢,對于這商部的日后規劃,我也有自己小小的謀算。” 老頭兒繼續吃菜,但中間還是忍不住‘嗯’了一聲,表示我在聽。 “商部無論再怎么難搞,說白了還是兩頭兒。一頭兒就是京城這里,您老要溝通調衡,將關系理順,讓陛下和朝廷滿意。” “另一頭兒就是榷場那邊,得有個聰明能干、精于實務更精通商務,最好還要跟蒙郭勒津部落有點關系,得讓明蒙兩方都信服。同時呢,還要有過帶兵打仗,練兵統御經驗之人......” 聽到這里,楊一清忍不住開口打斷,道:“老夫自然知曉,只有榷場那邊兒做好了實事,才是老夫在朝堂挺起腰桿兒的底氣。” “你說的精于商務、甚至跟蒙郭勒津部落有點關系,老夫都十分認同。可為何兩方都結盟了,還非要一個有過帶兵打仗,練兵統御經驗之人?” “因為互市的利益,要拿來深化兵制改革嘛......”何瑾就一擺手,隨意般言道:“京營這里我已打好了樣兒,只需建立軍校,然后按部就班向京營推行就行。可邊軍那里,總得先弄一個試點出來吧?” “而且我記得,年初的時候吏部右侍郎王鏊大人上書,建議陛下大舉乾綱,召募邊方驍勇之士,嚴加訓練、厚許軍餉以御邊關。” “可惜當時我還沒入京,沒收拾那些勛貴武官。陛下得奏后,顧慮牽一發而動全身,未敢輕易推行,深以為憾。” “現在時機成熟,咱一邊掙錢貿易,一邊先將榷場那里的邊軍操練起來。如此不聲不響把事兒干了,你說陛下能不高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