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崇禎告知張維賢,他兒子張之極和豐城侯寧遠侯鎮遠侯狼狽為奸,以替他報仇為名,打出清君側誅閹賊的旗號發動政變時,張維賢再次出離了憤怒。 麻辣隔壁的! 你個畜生,看來你是非要害死你老子才甘心??! 老子當年為什么不把你射到墻上去? 在憤怒之余,尤其令張維賢感到心寒的是,當他把刺殺事件和政變謀反聯系起來后,發現陰謀刺殺自己的幕后主使者,很有可能便是自己曾寄以無限厚望的兒子,張之極! 張維賢真是打死也想不到,那個曾經讓他引以為豪的兒子,會墮落至如斯境地。 不過學過心理學的人應該會理解,當一個從不犯錯的人犯下難以彌補的大錯時,往往他的第一選擇不是知錯就改將功補過,而是將錯就錯,破罐子破摔,跌入更深的深淵。 而張之極錯上加錯的行為,就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他已經無法回頭了。 此時張維賢亦已明白,那個曾經讓他無比自豪的兒子已經毀了,如果他不想讓張之極毀掉整個英國公府,唯有大義滅親,才能挽救英國公府。 于是張維賢毫不猶豫,跪倒在地,老淚縱橫的道:“陛下,逆子張之極犯下如此大錯,老臣無顏為他求情乞活,惟愿親率虎賁,親手格殺這個畜生,以保英國公府兩百多年之清譽!” 崇禎親自前來告知張維賢這個噩耗,本就是讓張維賢親自率兵鎮壓叛軍的。 只要張維賢出現在戰場之中,那么張之極以替父報仇為名,舉兵造反的大義便不攻自破。 而且兩萬五千叛軍中,有兩千叛軍便是出自英國公府的家丁,當張維賢出現時,這兩千家丁又該做何抉擇? 如果兩千家丁選擇跟隨張之極造反到底,但張維賢怎么說也是當代英國公,兩千叛軍對上張維賢必定會投鼠忌器,士氣大跌。 如果兩千叛軍選擇跟隨張維賢撥亂反正,對叛軍反戈一擊,以兩千叛軍高出叛軍一大籌的戰力,勢必會讓叛軍陣腳大亂,不攻自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