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2 氣運之說-《撿漏》
第(2/3)頁
這是原料上自帶的灑金皮,非常少見,運用在這座玉觀音上,堪稱絕妙。
奪天造化,莫過于此。
握在手里,觸手溫涼,油潤感十足,玉質相當致密,細膩溫潤,在燈下散發(fā)出柔和淺淺的光澤。
雖然手里的這尊玉觀音材質不是羊脂玉,但像這么大的和田白玉雕件,可謂是少之又少。
在古代,和田玉的開采可不像現在,直接上挖機,那時候的開采全是人工,開采極其艱苦。
這么大的一塊預料做成玉觀音,絕非一般豪門大戶承受得起。
玉觀音上沒找到刻文刻字,但從雕工上來說,這尊玉觀音是典型的明中期手法。
唯一遺憾的,這尊玉觀音的沁色。
背部的沁色一大堆,一條筷子粗的褐色線條一直延伸到底座,失分不少。
底座蓮瓣上的沁色也相當多,斑斑點點,倒給整體觀音增加了一些特別的意境。
正面觀音天衣下方,飄出的衣袂上有一整塊的白斑沁色,在觀音的蓮足上,同樣也有兩塊這樣的白斑。
這種沁色與玉觀音質地顏色又不相同,這是長期泡在水里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沁色。
這幾塊白斑出現在玉觀音上,讓玉觀音的整體多了一種特別的味道。
放下玉觀音,金鋒點上煙,又拿起另外一個物件。
這是一塊金牌,上面刻著很多字,金鋒略略掃了一眼便自丟到一邊。
第三個是一個金印,顏色很新,金光燦燦,長寬都在四公分,上鈕為臥虎鈕,形態(tài)馬馬虎虎。
印面上是四個字,小纂書體,襄王之印。
刻工很好,雖然有些瑕疵,但字體卻是清晰可見。
這個金印周身斑駁,金體上有好些斑點,那是自然磨損的痕跡。
看到襄王之印四個字,金鋒有些意外,閉著眼睛想了半響,也覺得不可思議能見到這個王印。
襄王之印的主人就是襄王。
在歷史上被封為襄王的多達十數人。唐宋明清四個朝代都有襄王的封號。
這枚金印的主人則是明朝的襄王。
關于他的記錄極少。
襄王朱翊銘,是明朝宗室一員,他們這一脈跟崇禎皇帝朱由檢血親較遠,屬地在襄陽城。
他所在的時期正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兩支軍隊造反的年代。
襄陽被張獻忠用計,僅僅二十八個人化妝成明朝士兵持書信入城就輕而易舉的俘虜了朱翊銘。
破城之后,朱翊銘祈生不能,被張獻忠處死,襄陽城里的五十萬錢糧被張獻忠發(fā)放賑災,贏得了無數民心。
沒想到,朱翊銘的王印在經過幾百年后落在金鋒的手里。
隨手將金印丟到一邊,再拿起一塊東西。
入手極沉,壓手感很重。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棱县|
泗阳县|
博罗县|
七台河市|
安西县|
闵行区|
沭阳县|
翁牛特旗|
仲巴县|
蓬溪县|
扶绥县|
虎林市|
庄河市|
景泰县|
策勒县|
昂仁县|
汶川县|
凌云县|
厦门市|
大化|
宣汉县|
如皋市|
仁布县|
毕节市|
九江县|
邢台市|
沙洋县|
武定县|
太仆寺旗|
宜良县|
阳高县|
通江县|
湾仔区|
上蔡县|
忻城县|
陇南市|
麻阳|
闵行区|
本溪|
双辽市|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