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大明之五好青年》
第(3/3)頁
“就是國營鹽場雇工?”
楊信說道。
“也可以這樣說,灶戶們只管制鹽就行,制出鹽交鹽場官倉,通常有兩種倉,鹽商拿著鹽引去常股倉直接支鹽,他們的鹽引靠從邊鎮以糧食換取,邊鎮也就不會缺糧。灶戶不管賣鹽,他們就是制鹽交官,從官倉換取糧食,也可以自己墾荒種田打魚,不過需得先把正課鹽完成。完成之后就自己隨便了,愿意繼續制鹽就作為余鹽繼續交官倉換糧,不愿意就種田打魚。”
黃鎮說。
“那如今呢?”
楊信問。
“全是銀子了,鹽法兩百多年變了一次次,每次都是灶戶吃虧,到萬歷四十五年行綱鹽法,鹽商拿著鹽引找灶戶收鹽,灶戶自己賣鹽換銀子再用銀子買糧,原本的正課鹽改成交銀子抵償。有別的生計來源還好,沒有別的生計來源,只能靠賣鹽才能買米下鍋的灶戶,可有辦法和鹽商討價還價?官員上門帶著鐐銬催繳正課銀的時候他們可有別的選擇?
總之灶戶死活聽天由命了。”
黃鎮說道。
“這就是市場經濟了!”
楊信笑著說道。
“呃,這個詞倒頗為形象,一切以市場來經濟,但實質上是奸商和貪官污吏經濟,從灶戶手中一兩銀子能買一千多斤,到京城就五厘銀子一斤了,不足四百里翻五倍。這還是京城水路便利,而且還是在一些水運便利的鹽場收購,若是那些偏僻的鹽場一兩能買近兩千斤,而水路不暢的內陸四百里能翻十倍。
知道淮鹽運到湖廣,官鹽的價格最多能翻多少倍嗎?
六十倍。
鹽場一兩一千多斤的淮鹽,在湖廣能賣到最高六分銀子。
而且最多摻三成的沙子。
不過若非如此,咱們也不會有這條發財的路子,他們翻五倍十倍六十倍的價,咱們翻三四倍就行了,而且咱們不摻沙子!要是都和太祖時候一樣,無論正課余鹽皆歸于官倉,灶戶交鹽就能豐衣足食,誰還冒著殺頭危險把鹽賣給咱們?市場經濟好啊,市場經濟才有咱們,沒有市場經濟咱們就得喝西北風了!”
黃鎮說道。
“被抓住呢?”
楊信問。
“被抓?誰來抓?從天津到苑家口,沿途所有關卡都知道我是販鹽的,但誰也不會抓的,給他們好處就行了,我把鹽運到官鹽翻十倍的地方翻四倍賣,拿出其中一倍打點,我照樣還是能賺兩倍利。大明朝的鹽十成里面至少七成是私鹽,有引的鹽商在販私鹽,地方的豪紳在販私鹽,就連巡鹽御史手下的官吏都在販私鹽。我這一條小船不算什么,兩淮私鹽販子都如水師般幾百艘船組隊沖卡,朝廷的官兵根本不敢攔。你記住,官府根本不用理會,銀子到了暢通無阻,大明就沒有銀子打不開的路子。
但就怕同行,同行才是冤家。
什么叫走私?
走私即無法無天!”
黃鎮拍著楊信肩膀說道。
這時候苗二已經登岸,他其實是這個灶戶莊子的聯絡員,雖然灶戶并不怕被鹽場官員知道,他們同樣也得給鹽場官員好處,但這種事情終究不是光明正大的,走私生意一個帶路的聯絡員必不可少,這種人也叫牽頭。
苗二職責就是帶路。
他那間破棚子卡在這條水道的咽喉位置,不過黃鎮是老主顧,不需要太多麻煩而已。
陌生客商就沒這么容易了
(感謝書友春風十里不如你1,我是草泥瑪等人的打賞)。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口县|
如东县|
于都县|
白朗县|
邢台县|
应城市|
自贡市|
郎溪县|
聂拉木县|
临朐县|
英超|
金门县|
双桥区|
绥棱县|
腾冲县|
南京市|
富顺县|
东兰县|
久治县|
南开区|
西平县|
延安市|
油尖旺区|
东阳市|
松原市|
海城市|
巴塘县|
大理市|
阳山县|
南阳市|
姜堰市|
高平市|
阿克苏市|
班戈县|
宜都市|
绥宁县|
扬州市|
达尔|
潮州市|
海兴县|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