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由看向李夫人,目中有些不忍,他自己也有母親,雖然他生母對他的照應并不多,但骨肉連心,他能體會李夫人現在的崩潰,所以他不自覺放軟了聲音:“大哥的人將我綁在碼頭貨倉,臨近午夜時,他也親自來了,我親眼看到他,親自同他說了話,三個綁匪也已經被衙門拘下了,甚至大哥要朝我下手時,還有另外的目擊證人也在。這件事,太多人看到了,您若是還不信,可以問大哥本人。” 若是李由大吵大鬧,惡語連連,李夫人還能與他繼續嘶吼,偏偏李由的語氣很輕,輕得就像平時偶爾帶點小東西回來孝敬她時那樣,很恭敬。 李夫人本就不是個潑婦,她之前能接納李由,除開李由本身會做人外,還因為她不是那么小氣的人,她自己只生了一個兒子,這么多年,她對相公一直有所愧疚,所以李由出現后,她雖然下意識排斥,可當發現李由知情識趣,也很懂分寸后,她還是慢慢的接受了他。 接受之后,在意識到李由不會搶走李寬的一切后,她對李由就很友善,這是她的性格。 而李由擅長揣摩別人心思,他自然也知道怎么跟李夫人說話,才能讓她容易接受。 李由的態度讓李夫人無法再發作,她哭著看著從小寵大的兒子,絕望的問他:“是真的嗎?他說的,是真的嗎……” 李寬本想繼續保持著“一言不發”的韌勁,但看母親竟然真的相信了那小雜種的話,他頓時氣得發狂,怨毒的脫口而出:“他說什么就是什么?你們只聽他的,何時聽過我的?我看我才是撿回來的那個,他才是你們親生的吧!” 李夫人沒想到李寬會說出這種話,她愣了。 宋縣令適時的一拍驚堂木,又喚道:“傳三個綁匪,還有另一位目擊證人。” 衙役又去帶人。 沒一會兒,三個被綁成粽子的大男人被提了出來,跟在他們后面的,還有個矮矮小小的小男孩。 審問的過程很順利,三個綁匪雖然效忠李寬,但他們也只是拿人錢財的打手,并非李家家奴,忠誠于他們而言,不過是錢多錢少。 而如今大家都落網了,他們自然沒理由再替李寬兜著。 三人竹筒倒豆子似的把所有事都說了,說完就拼命磕頭,請求大人饒命。 宋縣令嫌他們吵,讓他們滾到邊上去,又和顏悅色的問最后的小男孩,問他昨晚看到了什么。 小男孩,也就是柳小黎,自然有一套自己的說辭,他昨晚是幫著娘親去保護李由的,但話肯定不能這么說。 因此,改了點細節,他把情況說成了——他碰巧撞見了逃跑的李由,也見證了李由被大漢找到,再被帶走,然后他尾隨而至,最后見證了李寬的到來,還有李寬說過的那些話,他也都復述了一邊,情況和那三個大漢說的一樣,話里話外,也和李由的口供能對上。 隨著小黎的話音落下,堂下沒被轟走的百姓們開始嘰嘰喳喳,交頭接耳,大家都覺得,兄弟相殘這種戲碼,雖然老套了點,但發生在自己身邊時,還真蠻有趣的。 百姓們都在前排吃瓜,當然他們能這么沒有同情心的吃瓜,也因為沒鬧出人命,說到底這就是李家人的家務事,別人看個熱鬧,說點小話,無傷大雅的。 可隨后大家就想起來,今個兒他們之所以來圍觀,可不是為了聽李家兩兄弟的私怨,不是說李寬殺人嗎?還殺了孫家兩兄弟?這事兒到底是真的假的? 師爺再出來時,帶了柳蔚的話,說這些百姓可以不轟。 宋縣令有點不高興,但又只能敢怒不敢言的憋著,然后再一次拍驚堂木,當堂質問李寬:“李寬,他們所說的,可都屬實?你還有什么要說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