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歷史由筆創造-《圖符志》
第(2/3)頁
給《三國志》作注的南北朝時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現已經失傳的《諸葛亮集》中有關“木牛流馬”的一段記載。
對“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繪,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后世,使得后人對木牛流馬的認識始終是鳳毛麟角、云山霧罩。
在陜西省漢中市勉縣的黃沙鎮,史料記載這里是諸葛亮當年造“木牛流馬”的地方。
據考證,諸葛亮當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馬”總共用過3次,“木牛流馬”就是從這里出發,走過250公里的棧道,到達前線祁山五丈原。
有個當地的老人曾經描繪了傳說中的“木牛流馬”:“木頭做的馬頭,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塊組成馬身子,再組上馬腿,肚子中間安上齒輪,木馬后邊有一個扳手,操作時一壓走一步,再一壓走一步。”
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看出,“木牛流馬”是有齒輪的,而且似乎也運用了杠桿原理。
但這些畢竟是歷史傳說,已經無法真正去考究。
而今天,隨著清純、毫無煙火氣的出塵般女孩魏寶珠的講述,眾人才明白,這“木牛流馬”雖然在當時確實真有這種運輸工具的發明,但它的發明靈感,卻來自當時還任魏延副將的魏滅亮統領的“神獸”軍團。
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這所謂的發明,不過是“障眼法”。
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混淆敵軍判斷,以為這“木牛”和“流馬”,只不過都是諸葛亮的軍隊用來運輸糧草的交通工具,從而產生輕敵之心。
當然,被用來“充門面”的“木牛流馬”,并不能殺敵致勝,而隱于其后的真實戰力。
那些隱于其后的真實戰力,才是“木牛流馬”的創造原型,只有外形相近,才能更好地偽裝,混淆視聽,起到更好的麻痹作用。
雖看似簡單,殊不知,當時曹操的軍隊,以及后來司馬懿的軍隊,都因為被這個障眼法所蒙蔽
,而吃了大虧,險些全軍覆沒。
在當時蜀漢大軍的敵對陣營,大多以為諸葛亮發明的所謂“木牛流馬”,其作用無非是蜀道過于難行,不易于運輸糧草,所以沒有辦法才發明了代替真正的牛馬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
也正是因為敵方有這種誤判,有了不屑一顧的輕視,麻痹松懈大意民,才造成發現不對勁后已經來不及的驚慌和錯亂,一發而不可收拾,敵軍陣腳大亂,損失慘重,潰不成軍。
如果說,運輸糧草的“木牛流馬”只是障眼法,是用來掩護和轉移視線的。
那么,真正的“木牛流馬”又是什么樣的呢?
當白云飛代表大家問出了這個疑問后,魏寶珠說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驚天秘密:
“木牛流馬”中的“木牛”,其原型生物是━━“劍刺牛”,一種經過神奇改良后變異的蠻牛!
這種讓人驚恐的怪牛,是野生的蠻牛經過馴化,并經過多年培育,由魏滅亮祖上遺傳下來的秘方,對那些野生的蠻牛進行改良和“升級”,再經過魏滅亮這個千古馭獸奇人層出不窮的改變,以奇異方法和手段,讓這些野生蠻牛成了變異的“劍刺牛”。
“劍刺牛”除了頭上有比正常牛角長很多的利角,此外還有著惡魔般的血紅眼睛,雖然它們不是食肉動物,卻極為嗜血。
更嚇人的是,“劍刺牛”有著象劍龍一樣的背刺,它們背上那一排利刃般的背刺直指蒼穹,閃著令人膽寒的烏亮亮的光。
“劍刺牛”兩個前腿的膝蓋上也有兩個獨角一樣的大刺,筆直地指向前方,與它們低頭沖鋒時頭上的兩個利角一樣,鋒銳而恐怖,讓敵軍見之色變。
“劍刺牛”身上皮毛稀少,隱隱有長鱗的跡象,但是體鱗不如魚那般明顯,應該是改良的不徹底,或者是考慮它們的“散熱”問題,魏滅亮沒有把它們的體表向魚鱗的方向發展。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遵化市|
什邡市|
台北县|
民勤县|
鹤峰县|
吴江市|
金昌市|
平和县|
皮山县|
柘荣县|
平山县|
丹江口市|
双鸭山市|
泽库县|
宜黄县|
泾川县|
渝北区|
扶余县|
潢川县|
遂宁市|
寿阳县|
泌阳县|
洪江市|
黄龙县|
涞源县|
闸北区|
洞头县|
赤峰市|
林口县|
金坛市|
彭泽县|
英超|
界首市|
纳雍县|
湟中县|
黄冈市|
丹东市|
和龙市|
怀来县|
巴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