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明太祖的政治、軍事才華是毋庸置疑的。康麻子評論說:“治隆唐宋。”這并非虛言。但他一樣有著缺點,或者叫歷史局限性。譬如:衛所、軍戶。 衛所在明初期確實讓國家減少財政支出,養活百萬大軍。同時,起到穩定國家政權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衛所就開始糜爛。 衛所屯田以自養。最后,軍戶都在給衛指揮使們種田,變成職業農民。嘉靖年間席卷東南的倭寇,將這一制度的缺陷血淋淋的展現在世人面前。 而軍戶設定更是奇葩:父死子繼,世代為兵。眾所周知,名將都是偏愛良家子當兵。試想,這樣的兵源又如何能有戰斗力?結果是明朝只有邊軍堪用。 誠然,任何制度都是適應于當前的情況。隨著情況的變化,制度必須跟著變化。這無須說開國時設衛所是制是錯誤的。關鍵在于,后世的繼位者要敢于變。 正所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從張昭的角度去看,衛所、軍戶必須要廢除。換成預備役制度就很好。 … … 被林師爺置疑,張昭傻了才和他搞辯論。他在大學時就知道靠辯論無法說服對方。當即,呵呵笑一聲,拱拱手。 見張昭“服輸”,林師爺得意的嘴角翹起來。傲然的輕哼一聲。 長寧伯周彧此時是意興闌珊,感覺有點空歡喜一場。這個張童生徒有其名啊! 就在這時,二樓正對大堂的一個雅間中走出一名中年男子,對張昭拱手一禮,沉聲道:“還請這位兄臺說下去。” 這中年男子面白無須。明代可不流行刮胡須。這面相特征太過于明顯。而且青龍鎮離京中不過70里。其身份不言自明。客滿樓中的眾人瞬間安靜下來。 樓上是哪位貴人在此? 張昭覺得有點蛋疼。他只是和長寧伯扯幾句而已。竟然引出這個變故來。這太監背后又是誰?更大的太監、藩王、皇室?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