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4家行商分別是泰和行、裕源行、義豐行和廣順行,其中泰和行顏時瑛欠債最多,達135.4萬元;裕源行張天球欠達43.8萬元,最后,顏時瑛和張天球迅速被官府宣布抄家,本人也被流放伊犁。 其實4家共欠外債只有380萬元,他們借貸本金只有107萬,利滾利翻出3倍多。但這算不上東印度公司欺負他們,實際上是按照行市向他們放貸的,之所以利息如此之高,主要是因為中國商業文化一直不夠發達,在官府行政權力的高度擠壓下,民間沒有形成完善的金融體系,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某項產業越是發達,產品就越是廉價,中國金融市場不夠發達,借貸人獲取資金的成本自然也就越高,市場行情一般利率都高達20%到40%之間,這在西方已經是很高的高利貸了。 這件事之所以鬧大,主要還是政治介入的原因,因為不管是107萬銀元,還是380萬銀元,雖然數目很大,但也不至于說整個十三行賠不起,十三行實行的是聯保制度,行商向洋人作保,交易才能進行,總商又向行商作保,最后實在還不起,還有總商進行保底。 問題是這件事鬧到了官府層面,還一級級上報,連乾隆都知道了。這就麻煩了,乾隆皇帝很不高興,馬上下令嚴辦,直接讓刑部參與辦案,最后將兩家欠債最多的行商流放到了新疆。至于欠的錢怎么辦,乾隆大筆一揮,不就是錢嗎,還,還要雙倍還,欠380萬元,還760萬。直接讓粵海關從關余中撥付,然后分十年讓行商們歸還海關。 有人將這件事歸因于乾隆的傲慢自大,當然有這個道理,可一般很少有人去追尋乾隆真實的想法。其實乾隆對此是發過一封上諭的,上諭中道“且朕此番處置,非止為此事,蓋有深慮。漢唐宋明之末季,受昧于柔遠之經,當其弱而不振,則藐忽而虐侮之,及其強而有事,則又畏戄而調停之,姑息因循,卒至釀成大釁,而不可救。……英吉利夷商一事,該督撫皆以為錢債細故,輕心掉之,而不知所關甚大,所謂涓涓不息,將成江河者也”。 乾隆很明確的表示,雙倍賠付目的是讓夷人不敢藐視中國,因為歷史上往往是夷人藐視中國“則藐忽而虐侮之”,乾隆的政治目的,是繼續震懾洋人,讓他們看到中國的強大國力,依然是用政治的額角度來看待對外貿易的。 后來馬嘎爾尼覲見乾隆的時候,英國政府特別交代過馬嘎爾尼,讓他不要在乾隆面前提及東印度公司跟十三行商人之間的商業糾紛,以免觸怒乾隆,誰知道乾隆卻得意洋洋的在馬嘎爾尼面前提起這些事,因為在馬嘎爾尼看來,那些商業糾紛是讓人不快的,可乾隆卻認為他的雙倍賠付是照顧了洋人,給了對方恩惠。 1780年四行商破產之后,廣州官府跟當時的總商潘振承商議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成立了公行傭金,從十三行行商利潤中抽取百分之十,加上從每筆貿易中抽取百分之三單獨放在一個戶頭作為公積金,以應對這種破產之類的事件。 可是完善的金融業沒有誕生出來,商人又始終有借錢的動機,難免就會被高利貸一次次纏身,終于在廣州圍城,行商們再一次大出血之后,他們中的許多人資金鏈斷裂,又一次步入破產的邊緣。 許多人進行了自救,比如總商蔡世文等,他們加大了貿易量,拼命想做更多的業務,來彌補損失,魏連理成立的連利行是一個很好的貿易對象,現金充沛從不拖欠,而且為了搶貨源,還愿意提前支付定金。 但他們這次虧欠太多了,不是一次貿易能夠緩過來的,所有行商中,除了潘家之外,基本上都資不抵債。 此時新任海關監督上任,他不但不想幫著行商度過這個難關,還想著撈一筆呢。能當上海關監督的權貴,除了身份地位顯赫,門路廣之外,也得花費很多錢來打點,海關監督屬于內務府直接管理,內務府和戶部兩個部門這些年都是一個人在管,那就是和珅,想從和珅手里討到海關監督這種肥差,不出一筆血是不可能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