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陳淮的際遇很好的說明了,有時候人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個道理。 當然陳淮是只是一個個例,不能因此否定了努力的重要性。做出正確的選擇,本身就是努力的一部分。因為要做出正確的選擇,要求的學識,眼界和其他種種素質,往往也是需要努力才能得到的。一個人努力苦讀,最后成為了一個醫生或者律師,另一個人上學時候,打架斗毆,成年后淪落到工地打苦工,因此他能抱怨說別人過的好是因為別人選擇了當律師,而他選擇了搬磚嗎。不是他不想選則當律師或者醫生,而是他沒有努力爭取過選擇的機會。 陳淮的例子并不具有勵志的作用,他就是個買官上來的貢生,目的也是為了發財,要說他的努力,也就是努力巴結上官,努力欺壓下官。向上給和珅孝敬,向下勒索官員。主營業務是搜刮百姓,賣官鬻爵。 這樣的人為什么要投降,雖然這樣的人不可能為滿清死守下去,但他可以逃跑啊,逃跑后隱姓埋名過富家翁生活。 可對這種人來說,逃跑去隱姓埋名,其實要求也太高了。因為棄城逃跑,對一個文官來說,依然會被滿清治罪,投降的話,當然更會治罪,反正都是治罪,投降了還可以繼續保持高官厚祿,那么為什么不投降呢。 當然這是現實的選擇,做出背叛這種行為,往往還有極其復雜的心理變化。 根據陳淮現在跟人的解釋,或者說是給自己找的理由,他表示說,當年洪承疇還投降了皇太極呢。 當年的皇太極有什么,不過關外區區之地,人口不過兩百萬,大明富有四海,洪承疇都可以投降;而今周大帥以閩粵兩省之地,數十萬雄兵,攜大掠北京之威勢進攻江西,他有什么理由不順天應命誠信投明主呢。 陳淮將自己跟當年的洪承疇相提并論,太高看了自己,他不過是一個買官的貢生,洪承疇當年可是大明赫赫有名的儒士,而且是名動天下的權臣,倆人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可這又能很好的解釋陳淮的心理,連洪承疇那種比自己名氣大、身份高的人都能投降當時還看不出前景的異族小政權,陳淮又有什么道理不投降周瑯這個漢人政權呢。當年明朝無良文官大量投降滿清,現在成了良禽擇木而棲的最佳證明,因為這些降官,雖說后來被乾隆定為二臣,但他們自身的榮寵和家族的富貴卻保了下來。被描繪為刻薄寡恩的崇禎皇帝,甚至沒有對洪承疇的家眷動手。 但陳淮沒有這么幸運,嘉慶親政之后,馬上宣布對降官家眷進行打擊,將他在河南的親族都流放伊犁了。此舉雖然跟傳統道德文化有悖,但卻很好的抑制了文官的投降行為。 可這也將陳淮這種人逼到了死心塌地給周瑯賣命的地步。 因為陳淮的選擇,讓他有了改換門庭繼續高官厚祿的機會,可家人在滿清統治區,畢竟會給他造成心理負擔,現在負擔沒有了,加上周瑯給了他機會,他是真的死心塌地,爆發出全部的聰明才智開始為周瑯效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