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中國向來就是一個傳統的內陸國家,文明的發源被認為來自西北的黃土高原,最終在中原孕育成熟形成黃河文明,然后有兼并融合了南方的長江文明,形成了如今的中國。 這個根植在深厚泥土中的文明,接觸海洋的時間很早,至少在文明成熟期的周朝,已經確信無疑的觸摸到了大海,周武王分封的齊國,率先大膽的向海洋要財富,管仲以官山海的政策,讓齊國成就了春秋五霸第一霸的地位。 但此時也只能是說接觸,對待海洋的方式跟對待泥土的方式一樣,是從海洋中直接獲取財富,而不是利用海洋來擴大活動范圍。 真正大規模利用海洋,已經到了唐宋時期。鄭和七下西洋,被認為是中國人首次大規模的探索海洋。可是在陜西發現的一塊神道碑,改寫了這段歷史,有一個叫楊良瑤的唐朝外交官,曾經以國使的身份出使印度洋沿岸南亞、中東國家,抵達黑衣大食(伊拉克),比鄭和下西洋整整早了620年。 可這只是中國人自己的錯誤理解,事實上,利用海洋的時間要比這早的多。只是中國是一個歷來重官方的國家,似乎只有官府行為,才能算是真正的探索,而民間的探索,往往無法在史書上留下只言片語。事實上,不管是楊良瑤還是鄭和,他們下南洋都是根據民間探索出來的海圖和經驗來進行的,沒有民間的探索,他們寸步難行。 中國真正在拓展海洋事業上達到頂峰是在宋代,宋朝對商業較為開明,尤其是南宋,趙構被譽為昏君,可人是復雜的,在政治斗爭上他是一個腹黑的人,但在執政上,他卻是一個頗有建樹的人。他對海貿的評價就比歷代皇帝更寬容,“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聯所以留意于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耳。”一個人試圖從對外貿易中獲取更多財富,然后減輕向老百姓搜刮的皇帝,至少在這一點上,不是昏君。 可惜到了明代,情況急轉直下,老朱家執政的保守,讓他們擔心海外的危險勝過對利益的追求,鄭和下西洋后迅速開始實行海禁,讓唐宋以來積累下來的世界領先的造船技術和航海知識,迅速變得陳舊和落后。 到了清代,乾隆一口通商,總算是保住了一個呼吸孔。 而周瑯把這個呼吸孔逐步擴大,隨著勢力的擴張,很快就推及到了每一個海港。這一切在求取財富保障財政的大局勢下,以及王朝鼎革的大背景下,自然而然的就發生了。 悄然之間,中國人再一次面向了大海。 但是宋朝也曾如此,可宋朝沒有把農耕文明跟海洋文明融合到一起,而是以農耕文明的意識來結構海洋,就好像宋朝的商業極為發達卻沒有誕生出對等的商業文化一樣,宋朝的還望擴張行為也沒有帶來相應的海洋文明。 周瑯現在也沒有做到這一點,但他引入了相對規范的西方對海洋的管理辦法,打開了港口,鼓勵通商做貿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