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去非洲開拓殖民地的,是謝清高,他是去年夏天從美洲回來的,在北美地區整整待了一年時間,寫了厚厚的游擊,記錄下了當地土著居民的生活、語言和風俗等等,這些書籍回國之后,也由周瑯幫忙安排刻印出版,增加中國人對外界的好奇心,這非常重要。 謝清高休養了半年時間后,周瑯授命他去非洲開拓,建立了一個中國非洲公司,任命他為非洲總督。算是對他這些年來辛苦工作的回報,可實際上這個人對這些東西并不太關心。 謝清高的航行,也不是盲目探索,周瑯聘請了葡萄牙人幫助他,還從葡萄牙人手里買到了非洲一些地區的海圖。對于周瑯去非洲探索,葡萄牙人并沒有看作是威脅,這些年歐洲人對非洲還沒有什么興趣,否則非洲距離歐洲就近在咫尺,歐洲人卻千方百計來亞洲,而不去占領非洲,這完全沒有道理。如果葡萄牙人那么在乎非洲的領土,他們也就不會想要用馬普托換取澳門。非洲的領土,對于葡萄牙人來說,就只有奴隸貿易的據點而已,沿海占領一座港口就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對非洲內陸地區完全不感興趣。 由于周瑯答應讓葡萄牙人繼續留在澳門,并且在積極跟葡萄牙人談判貿易擴大的問題,現在他們跟周瑯政權處于蜜月期,只是在一些技術問題上還沒有談好,大方向都已經談妥,沒必要為了非洲這塊黑土地得罪周瑯,更何況周瑯是掏錢買的。 中國人是要去非洲流放犯人的,怎么看都跟葡萄牙人沒什么關系,所以他們痛快的出售了一部分周瑯感興趣的海圖,而且愿意提供向導。 有海圖,有向導,中間在印度還有中轉基地,這等于將航行的困難降到了最低,謝清高需要做的,只是在周瑯認為合適的區域,考察并確定幾處可行的立足點,建立港口,然后將旗人移民送上去而已。 周瑯為謝清高同樣提供了二十艘戰艦,以后非洲公司想要繼續擴張,就需要他們自己經營了,但周瑯覺得,恐怕很長時間他們都不需要擴張艦隊規模,甚至養活這只艦隊都很難做到,除非旗人移民很快就發現了黃金。 為了讓謝清高可以長期維持非洲公司的運轉,周瑯除了給他壟斷性經營權之外,還讓他在沿途挑選合適的區域建立中轉港口,這些中轉港口并不局限于非洲,而是從中國到非洲這條航線上的任何區域,包括印度。這些港口可以對外開放,收取稅收來支撐非洲公司的運營。周瑯親自為謝清高提供了幾個備選地區,一個是淡馬錫,也就是后世的新加坡。在淡馬錫建立一座港口,這樣來往中印之間的貿易,都會選擇這里停靠休整,到南洋的貿易航線在這里進行休整,也是最合適的地方,應該可以獲取不費的收入。 在新加坡之前,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貿易往來,都是經過馬六甲中轉的,馬六甲港最早是當地土著蘇丹的領地,葡萄牙人率先占領,統治了一百多年后,被荷蘭人占領,一直到現在。 但荷蘭人對這里的管理很不上心,馬六甲存在著嚴重的淤積問題,所以后來才被新加坡超越。歷史上新加坡是英國人在拿破侖戰爭之后,建立的,也就是十幾年后。周瑯搶先了一步,趕在英國人從歐洲騰出手來之前搶占這里。 謝清高已經到過馬六甲海峽許多次了,對這里的水文十分熟悉,他還懂得馬來語,登陸新加坡之后,馬上跟當地蘇丹建立了聯系,提出購買淡馬錫的問題。 土著首領獅子大開口,要價一百萬銀幣,這要是歐洲人那就直接開搶。謝清高不是一個合格的殖民者,他選擇跟對方砍價,硬生生砍到了三十萬銀元,咬著牙成交。他不知道他的慷慨會給他招惹多少麻煩。 在淡馬錫這座小島上放下了一些施工和防衛人員后,謝清高繼續向非洲挺進,三個月后才抵達非洲海岸,途中在印度短暫停留,卡拉奇已經頗具規模,而且中國官員組建的當地鄉團武裝,徹地打垮了信得省的防衛,將三個回教王國徹底滅亡,合并成一個省份,成為中國東印度公司一個極為可觀的領地。 在這里謝清高跟亨利皮特久別重逢,敘舊了一番后,約定互相幫助,謝清高要在非洲立足,印度洋這邊的印度將是比中國更方便的后方基地,對于亨利皮特來說,謝清高主持的非洲公司能到他管理的領土上進行貿易,那是一件好事,至于中國人向非洲流放囚犯,此時一心撲在印度擴張事業上的亨利皮特,完全不關心,控制了信得省后,他已經迫不及待的希望把印度河中上游的旁遮普收入囊中了,跟信得省相比,旁遮普才是一個值得征服的對象,才是他的孟加拉啊。 此時英國在兩年多以前,已經打敗了馬拉特聯盟,但由于馬拉特個別領主的抵抗,英國東印度公司陷入長久作戰,導致公司紅利受到影響,這引起了公司高層的不滿,將擴張主義的總督韋爾斯利召回了英國。韋爾斯利這個聲稱要“在印度斯坦和德干每一個地區,建立一個廣泛的聯盟和政治關系的體系”,“把英國人的政權提高到印度的最高權力地位”的總督離任之后,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政策再次轉向保守,開始消化勝利果實。 這是亨利皮特最好的機會,他不愿意看到英國東印度公司再次擴張,壟斷整個印度,雖然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利益就是英國的利益,可不是他亨利皮特的利益,他堅定的認為,他比英國東印度公司那些尸位素餐的管理者,更能代表英國的利益,他在這里的每一份開拓,都是在為英國國王增加榮耀。 另外信得省其實也不屬于印度,東印度公司開始擴張之后,這里屬于強大的阿富汗杜蘭尼王朝,這個王朝在最興盛的1747~1770年間,兩次入侵波斯,先后征服赫拉特、內沙布爾、馬什哈德,占領阿姆河以南地區,迫使布哈拉納貢。曾9次入侵旁遮普,兩次擄掠德里,擊敗了馬拉塔人和錫克人,迫使莫臥兒帝國皇帝割讓了旁遮普、木斯坦、信德和克什米爾,并擄掠了大量財富。杜蘭尼王朝在全盛時期,疆域東起印度旁遮普,西至里海,南臨阿拉柏海,北包巴爾赫,是僅次于奧斯曼帝國的第二大回教強國,與印度莫臥兒帝國并駕齊驅。 但印度這里的歷史一直重復,興衰更替比中國要頻繁的多,中國好歹能維持個幾代人,而這里往往就是一代人的命運。杜蘭尼王朝王國帖木兒·沙在1773年繼位并遷都喀布爾,然后王室就開始發生內訌和各部族之間產生矛盾,地方勢力開始割據,巴爾赫和信德等行省總督相繼獨立。信得省接著又一分為三,成為三個獨立的小領地。結果輕易被中國東印度公司政府。所以占領的這塊土地,地理上不屬于印度次大陸,行政上歸屬阿富汗,可以說跟印度是毫不相干的。 占領信得省之后,他也有了足夠的兵力,公司直屬的由中國士兵組成的雇傭兵隊伍,雖然只有三千人,可是那些中國官員組建的當地民團卻多達三萬多,這些民團還是不需要工資的民兵武裝,這讓亨利皮特的軍事征服成本十分低廉。 當然這些平時進行農業勞動,戰時臨時招募的民團無法提供太強的戰斗力,但用來防守是足夠了。此時旁遮普的情況,讓亨利皮特有充足的信心分化瓦解,將其征服。 此時的旁遮普跟印度其他地區一樣,四分五裂,分成十多個錫克教軍事首領統轄地,其中最強大的首領是西旁遮普的蘇卡爾恰基亞錫克教公社的蘭吉特·辛格,此人野心勃勃,幾年前占領了旁遮普最大的城市拉合爾,然后自稱摩訶羅(大王),不斷用武力攻擊其他首領和勢力,圖謀一統旁遮普。 歷史上這個蘭吉特確實實現了旁遮普的同意,還征服了克什米爾,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旁遮普錫克教國家,被稱作錫克帝國。可惜他死后不久,他那些軍事領袖就相互攻擊,他的后代為了籠絡軍事領主們,不斷將國家直屬土地分封出去,導致國家力量大為削弱,蘭吉特死后不到十年,他的帝國就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征服了。 印度各路勢力,從莫臥兒王朝到大大小小的領主,全都陷入這種靠軍事將領崛起,分封給他們土地,然后造成分裂,互相內戰,最后被人征服的命運。如果說中國兩千多年來是一直重復王朝建立——王朝興盛——王朝滅絕——新王朝建立這樣的興衰率的話,同為農業文明的印度,則重復的是新勢力建立,然后分封,分裂,內戰,滅亡,新的勢力再次建立這樣的怪圈。跟中國做對比的是,其實就是重復的中國夏商周時期的分封制體系,這么算印度在政治上幾乎比中國落后了三千年,還沒達到中國戰國時期大諸侯國推行郡縣制的水平。 由于蘭吉特辛格這個勢力崛起,周圍其他錫克首領恐慌不已,亨利皮特已經跟其中不少達成了協議,共同對抗蘭吉特,亨利皮特愿意出兵幫助他們,而他們則提供軍費支持,并且跟中國東印度公司簽訂條約,接受公司的保護,給予公司大量貿易特權。推行的其實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那一套體系。 這是一種不流血的政治征服。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執行了幾十年的政策,海德拉巴這個曾經跟邁索爾王國、馬拉特聯盟在印度三強并立的王國,就是這樣被東印度公司征服的。 亨利皮特選擇政治征服,也不完全是模仿英國東印度公司,主要還是因為印度分裂得如此細碎,要對每一個王公都實行武力征服是公司力量所不及的,對大批弱小的王公也并非都需要武力征服。所以亨利皮特必須考慮到采取另一種征服手段,即用駐軍和訂立條約的辦法把他們變成自己的附庸。 野心勃勃的亨利皮特還在暗中對旁遮普錫克教領主們進行外交聯絡的時候,謝清高已經抵達了非洲,他沿著南非東海岸進行了一番考察之后,進入了一條可通航的河口。 這條河后世稱作布法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