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第在去英國的路上,對拿破侖的態度有些奇怪,他認為拿破侖領會了他的意思,肯定意識到中國要對俄國動手,而法國要對俄國動手,這已經不是一個秘密,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已。 根據林第的猜測,時間不會太久了。因為近一年來,拿破侖一直在閱讀關于俄國的所有資料,俄國的風俗習慣,俄國人寫的小說,關于俄國的東西,他都在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顯然拿破侖在努力讓自己盡快了解俄國,林第不認為這是興趣,西歐人都有些看不起俄國,認為俄國的一切代表了野蠻,從俄國的農奴制,到俄國的風俗。 因此,如果拿破侖要對俄國動手,得知中國也有此打算,那么為什么不嘗試跟中國結盟呢? 看不起中國?這個念頭在林第腦中并沒有出現,因為這是18世紀初,不是19世紀末,大多數人接受的還是伏爾泰那一套思想,盡管也有盧梭等人批評了中國,但大家只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當中國的絲綢制品、瓷器和南京布椅子受到熱捧的時候,誰會認為給世界提供如此多精美商品的國家,是一個野蠻落后的國家呢? 即便是在法國,大家對中國的印象也普遍很好,除了直觀的看到中國精美商品之外,還因為那些在中國的學者團隊,不斷發回一些對中國贊美的文章,這并不是夸張,也不是周瑯給了他們贊助費,只是事實而已。他們的評價也算不上奉承,他們將中國評價成古典社會的巔峰,并且正在邁進現代。 而且就算法國人變得傲慢了,變成了老子天下第一的白人至上主義,拿破侖應該能夠認識到中國的國力啊,他們的學者可是公開在法國的雜志上贊揚過中國的生產力的,認為中國的熟練工匠比整個歐洲加起來都多,中國的兵工廠在規模上一點都比不法國的小,而且只要中國人愿意,隨時都能擴大到法國的十倍以上。 至于士兵的軍事素養問題,已經不需要用擊敗俄軍來證明了,三千中國軍官在法國軍隊中服役,法國人并沒有讓他們率領法國士兵,而是將中國人組成單獨的軍隊,名義是方便指揮。林第對此跟拿破侖交涉過,按照周瑯的意圖,是要把這些軍官全部打散到整個法軍中,目的是讓他們更深入融入法國軍隊,從最細微處感觸這個時代最強大的陸軍。 在林第的堅持下,法國人依然沒有將他們打散,而是采取了一個這種的辦法,三千軍官以一百人為單位,組建了三十個營,在法軍中作戰。這些中國軍官團已經證明了他們的能力,不管是紀律性,還是勇敢精神,他們都不比法國人差,甚至在頑強的意志方面,還勝過絕大多數法軍。已經多次得到拿破侖的表彰,同時在法國報紙上登上過頭版。 這樣的軍人,加上足夠的武器生產,比整個歐洲還多的人口,拿破侖怎么可能認為中國不值得結盟,但拿破侖就是沒提,除非他不想跟俄國開戰,否則現在就該進行外交準備了,畢竟中國遠在地球的另一端,臨時聯系的話,時間根本不夠。 帶著這些疑惑,林第踏上了英國的國土,拿破侖對英國進行封鎖,法國港口上找不到一艘去往英國的船只,走私者抓到后直接處決。可是拿破侖的弟弟,路易執掌的荷蘭,卻是歐洲的走私中心。 英國在其占領的,距離歐洲大陸近在咫尺的島嶼赫爾果蘭島上,除了駐守英國艦隊外,設立了近50個商站,常住3000人;每年經該島運往大陸的商品總值達1.8億法郎,連法國的商人也秘密到此購買工廠所需的原料和消費者所需的殖民地產品。而從赫爾果蘭島島上起航的商船,目的地就是荷蘭。 林第作為一個中國人,倒是頗為欣賞拿破侖這種封鎖政策,在這一點上,拿破侖跟中國皇帝似乎在水平上不分高低,都覺得貿易可以擊垮對手,其實這種封閉往往只能擊垮自己。 林第去英國,也是為了談西班牙殖民地問題的,這是他最后的努力,一旦無法達成,中國在西班牙殖民地問題上,就不得不跟英國站在對立面。在這一點上,林第很討厭英國,他覺得英國人似乎管的太多了,西班牙的事情跟英國有什么關系?英國偏偏要發表態度。 英國人對林第早就不陌生了,將他評價為是一個性格古怪的東方外交官,林第性格并不怪,只是相對于此時的西方人來說,有些特別罷了。比如他一直堅持不讓女人走在他前面,英國人認為他沒有風度,嘲笑他會跟女士爭搶同一條樓梯。林第卻覺得,這并不是小事,男女有別,尊卑有序,這是大禮,禮制不存,德將焉附? 但總體來說,林第還是一個比較被認可的外交官,他對洋人較為熟悉,雖然有些盛氣凌人,但還比較講道理,在有些西方人比較看重的問題上,會做出讓對方滿意的讓步。比方說經濟利益上,對方并不是特別較真。 所以英國人對林第的到來相當歡迎,說實話,他們也不想跟中國這樣的大國為敵,盡管他們認為他們的海軍是無敵的,可得罪了中國,對英國的貿易是巨大的影響,現在中國跟包括印度領土在內的整個英國貿易量,已經超過英國跟他的殖民地,僅次于美國和歐洲大陸,每年高達1000萬英鎊,進口更是高達1300萬英鎊,一進一出是幾百萬英鎊的關稅,這些現在的英國都損失不起。 所以他們希望林第能夠在自不用殖民地上做出讓步。 雙方很快就進入談判程序,跟法國人態度不一樣的是,英國人對中國占領馬尼拉(代表整個西班牙菲律賓殖民地)并不在意,馬尼拉在西班牙手里,和在中國手里,對英國的影響不大,是可以做出的讓步。經過激烈交鋒后,英國人也認可中國可以占領加利福尼亞,可是他們對中國要在拉普拉塔占領一個據點堅決反對。 事實上,英國人對中國做出的讓步相當滿意,他們沒想到中國人經肯放棄絕大多數西班牙殖民地,加利福尼亞只是一塊荒涼之地,沒什么經濟價值,距離英國也太遠。英國其實擔心中國對墨西哥會有所企圖,雖然英國對墨西哥沒有野心,可是墨西哥很富庶,中國占領這里他們還是很擔心的。總之就是一種攪屎棍心態,見不得別人好,至少見不到別人比自己好。可中國人竟然沒有提出要墨西哥,這讓英國人聽詫異的。 至于菲律賓,這塊土地就在中國邊上,他們遲早要吞并這里,英國如果強行阻止,根本就沒這個能力,況且西班牙占領這里,英國從中得不到任何好處,中國占領這里反而會開放貿易。 但是蒙得維的亞就不一樣了,這里位于阿根廷和巴西之間,這兩個美洲殖民地現在是英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拿破侖開始施行大陸封鎖政策之后,英國跟歐洲大陸的貿易下降很快,但英國正在經歷高速的工業革命,生產力能力增長很快,他們的產品需要廣闊的市場。一邊在歐洲進行走私之外,只能不斷加大同其他地方的貿易,英國殖民地現在還不成氣候,加拿大、澳大利亞沒有什么貿易可言,只有印度還算不錯,但根本不可能取代歐洲的損失。 在歐洲之外,增長最快的,除了美國,其實就是拉普拉塔(基本等同啊根本)和巴西,英國1810年的出口總值是6100萬英鎊,可跟拉普拉塔和巴西的貿易量,從1805年的800萬英鎊增加到了1809年的2000萬英鎊,其中英國貨物的出口額超過1000萬英鎊,幾乎占了英國總出口的五分之一。 這時候中國要在拉普拉塔占一個據點,這是英國無法接受的,一來這會讓英國在這一地區的貿易陷入被中國控制的境地,二來中國產品已經開始在廣泛的海外市場上跟英國形成競爭,英國工業革命的生產增長很快,中國也不慢,福建率先開始了紡織業工業革命之后,競爭速度跟英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這里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水力儲備都比整個英國都大。 所以不但要杜絕中國人侵入自己的重要利益區,英國自己反而試圖常識占領拉普拉塔,歷史上,在拿破侖戰爭期間,英國以防備拿破侖控制這里為名,多次進攻拉普拉塔都被當地人擊退。 皇帝交代的,就是要爭取在拉普拉塔河口獲得一個立足點,并沒有給出退讓的余地。 因此這個問題上,雙方沒有談攏。 雙方談的另一個問題是澳大利亞問題。林第表示,愿意出兩千萬英鎊來購買澳大利亞,法國人賣路易斯安那才賣了1500萬美元,折合兩百萬英鎊,中國出十倍的價格,購買一塊現在看來價值遠遠比不上路易斯安那的澳大利亞,誠意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