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必須在戰場上消滅對方,或者讓對方有組織的撤退。 這種戰爭就變成了勢均力敵的拼消耗,拼本錢了。 贏是肯定的,周瑯兵出河西走廊,十萬大軍圍困哈密,用了二十天才攻克,三天打開城門,其余十幾天發生了巷戰。 周瑯沒有選擇走西蒙古商道,因為經過考察,那條路能支撐的兵力不足兩萬,無法支撐周瑯大軍的行動,只能被迫選擇傳統的河西走廊,像歷代中原王朝征服西域一樣,一步一步打過去。 攻占哈密之后,軍事行動暫停了半個月,不是軍隊打不動,而是后勤補給跟不上。現代戰爭的消耗真的很要命,物資生產不用擔心,運輸十分困難。周瑯不但動員了十萬戰兵,還組建了三十萬輔兵配合,輔兵就主要用來沿著河西走廊運輸物資。沿著這些年修復的官道和驛站,一路路過去,運輸一擔糧食,一大半都要消耗在路上,這種運輸方式,跟秦始皇時代沒有本質的區別,依然是依靠牛車。 二十天后,攻占巴里坤。一個月后攻占古城、吐魯番,一步一步向伊犁推進。 然后還派出文官撫民,此時八旗在這些地方設置的農莊、牧場的管理機構還在,青壯抽走了大半,但老弱還在,他們還能組織起來抵抗,而周瑯總不能殺孩子。 人心惶惶的八旗村寨,接受了安撫,甚至愿意提供糧食,他們這些年攢下了不少糧食,吃不完,賣不掉。大周軍隊給錢買走,比內地糧價提高了三成支付,因為他們在這里多賣一擔糧食,就少從關內運輸一擔過來。成本大大下降。運輸壓力也大大降低。 發現在當地可以籌集到糧草后,就地征糧成了一項重要任務。只要糧食這種壓重量的消耗品能夠就地解決,后勤運輸就只需要考慮武器彈藥的問題。奧地利的卡爾大公軍隊改革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糧草就地征購。拿破侖的軍隊也是如此,糧草大多就地籌措。 滿清兩百萬人中,一大半都是屯墾的農莊,伊犁的耕地并不少,所以他們的糧食生產足夠支撐他們兩百萬人的消耗還有富裕,供應幾十萬大周軍隊也不是問題。單從生產上來講,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其實也很有可行性,類似于曹操的軍屯。 一項制度,好壞并不是看他們的組織思想是不是先進,而是看他們是不是合適。 從伊犁傳回來的消息讓周瑯想到了后世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觀點:制度具有互補性。 即制度的順利運行依存于其所處的歷史、法律、社會、技術、政治和經濟環境,因此,一種制度的移植必須有與之互補的環境相配合。 日本人按照自己的傳統與歷史摸索出來的儒家資本主義表現優異,南美國家盲目移植英美資本主義則帶來了腐敗衰落,俄國人進行休克療法,結果直接休克。 基于中亞歷史、文化和經濟基礎的八旗制度,其實遠遠好過歷史上中原王朝對這里的統治和管理。 發現這些情況之后,周瑯決定,消滅滿清政權之后,暫時原封不動的保留這一套制度。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