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工業革命以前,全世界出現過數十萬人規模作戰的國家,就只有中國一個。戰國時期,秦國以五百萬人口的國力,可以支撐五十萬人在長平跟趙國消耗一年,西方人一直懷疑這種說法,始終覺得農業文明無法做到如此規模的動員能力,史記中司馬遷寫到,秦國連十五歲一下的孩子都征調了。后來考古發掘出了史記中記載的坑殺趙國士兵的萬人坑,這段史實才勉強得到認可。 拿破侖之前指揮的戰斗,很少超過20萬人的規模,現在卻突然組織六十萬軍隊,而且遠征俄國,他等于是在自己沒有經驗的領域,孤注一擲投入了所有的資源,這種賭徒性格,往往不會有好結果。 后世有人研究過拿破侖的軍事指揮,發現當他率領五六萬人的時候,他可以靈活機動,施展各種精妙的手段打擊敵人。當他率領超過十萬大軍的時候,他只能和敵人面對面硬碰硬。在瓦格拉姆和布羅迪諾會戰中,雙方都擁有超過十二萬人的軍隊,每次拿破侖都選擇了正面進攻,每次他都只取得了慘勝,大量消耗了他的老兵。這次遠征俄國,他統帥五十多萬人,結果是無比的混亂。 從準備上來看,周瑯為了打伊犁的嘉慶,還準備了整整一年時間,而拿破侖為了保密,在去年春天才開始準備,與歐洲大國逐一簽訂同盟條約。然后特集結了歐洲歷史上最強大,也最混亂的兵團,40個來自法國、萊茵同盟、普魯士和波蘭的步兵師和25個騎兵師,共計51萬兵員。其中半數是由法國的盟友組成的外籍軍。 如此匆忙的準備過后,夏天就進入了俄國,他太高估自己的動員能力和領導水平了。 沒有經驗,卻敢于冒險,迷信自己會贏,長久以來的順利,已經讓他自負的不可救藥,神仙都救不了他。 在戰爭期間,本來拿破侖可以有兩個盟友,一個是土耳其,1806~1812年爆發的俄土戰爭,拿破侖是支持的。可是卻沒有加強聯系,由于跟土耳其的交戰,俄軍兵力減少了很多,4.6萬人、218門火炮都無法用來跟拿破侖作戰。 可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實力顯然不可能跟俄國決戰,如果拿破侖能派遣一只強大的軍隊,去幫助奧斯曼帝國作戰,至少讓奧斯曼帝國在他進攻俄國期間不至于失敗,那么形勢對法國是極為有利的。 拿破侖還可以聯合中國,但他并沒有這么做,他就是把自己的軍隊緊緊握在自己手里,他覺得靠自己的力量最保險,他覺得軍隊在他手里最有效率,他相信自己就能戰勝俄國,不需要跟其他人聯盟。 結果拿破侖敗了,而且敗得極為可恥,如果他能有戰國時的秦人那么有種,能跟俄國人消耗一年時間,中國的軍隊就可以跟他呼應,可他才堅持了半年,1812年6月24日氣勢洶洶殺入俄國, 1812年12月12日就不得不倉皇敗退。 拿破侖在晚年的回憶中寫到,他不是敗于亞歷山大,而是敗于俄國的寒冬。他認為如果提早三個月發動入侵行動,情況就會很不一樣。將失敗歸罪于俄國的寒冷氣候,這要么是托詞,因為根據氣候研究表明,這一年的俄國恰恰是一個暖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