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由于民兵的糟糕軍紀,讓民兵這個詞匯漸漸帶上了一層貶義,黃求還并沒有因為對方譏諷自己帶領的是民兵而生氣,因為他帶領的確實是一群民兵。 美洲的兵役制度,跟中國國內類似,有戰兵、輔兵和鄉兵三級,而且美洲兵役制度,幾乎就是黃求還一手打造的,他很清楚鄉兵的水平。跟美國民兵半斤八兩,所以他發現史考特帶領的軍隊戰斗力相當于正規軍之后,就放棄了跟對方正面決戰,用了許多小計謀最終包圍了對方,靠圍困迫使對方投降。 如果手里有一支能戰的強兵,黃求還不會這么做,如果放在十年前,黃求還也不會這么做。但他手里沒有強兵,同時他已經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了,少了些許火氣,多了些許耐心,以及時間沉淀下來的城府,心中又裝滿了中國古代留下的大量陰謀詭計式的軍事智慧,不但把戰爭看作是血勇之氣的拼殺,更看成是爾虞我詐的獵場。 歐洲軍事學說誕生的時間較短,又跟貴族文化結合的太過緊密,帶有大量溫文爾雅的貴族習氣,讓他們在戰場上保留了一些看似讓人觸動的文明成分,可實際上這是一種不成熟。戰場是一個不講規矩的地方,唯一的目標只有勝利。 跟文化中許多現象一樣,歐洲戰場上留下的一些戰爭文化,被中國知識分子推崇,比如不崇尚殺人,對俘虜尤其是貴族俘虜優待,中世紀時候換取贖金,后來漸漸的成為一種雙方認可的文明方式。戰場上也不刻意去打擊對方的指揮官,這被認為是不名譽的暗殺行為,中國則講究的是擒賊先擒王。 其實這些東西可以認可,但大可不必過于迷信,迷信是因為文化上的自卑。這些東西,在中國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出現過。在中國的貴族時代還沒有終結的時候,在春秋的戰場上,也大量講究這些規矩。比如宋襄公參與爭霸戰爭,跟楚國打了一場泓水之戰。 當楚國軍隊渡河的時候,宋襄公手下謀士子魚建議半渡而擊襲擊楚軍,宋襄公拒絕,認為這是不符合禮儀的,等到楚軍過河之后立足未穩,謀士建議攻擊,宋襄公依然拒絕,表示要等對方排列好陣勢。 這場戰爭中,宋襄公跟手下謀士子魚的對話留下了許多春秋時候作戰的禮儀,比如“不以阻隘”意思是不依靠險關來殺傷敵人,“不鼓不成列”不攻擊沒有排列好陣形的敵軍,“不禽二毛”不俘虜頭發斑白的老人,“不重傷”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 宋襄公這些不趁人之危的君子作風,被戰國之后“道德淪喪”的軍事家們批評了數千年,成為不知兵的典型。 除了宋襄公,戰國之前,中國人的戰爭中,文明的成分還有許多。史書記載的楚國和晉國之間的戰爭。后世多將晉文公退避三舍當作一個計謀進行描述,但當時既然能夠做出這種行為,說明這種行為是正常的,也是一種君子風度,因為楚國對晉文公有恩,所以他愿意退讓一步;史書記載,楚國打贏了晉國,晉軍撤退,楚人并不去追擊,因為不攻擊逃跑的敵人后背,也是一種君子作風,更讓人驚訝的是,看到晉軍的戰車陷進了污泥中拔不出來,楚軍士兵還主動上去幫忙,這哪里像戰場?晉軍不但不懼怕上來幫忙的楚國士兵,反而嘲諷說,我們晉國可沒有你們楚國那么豐富的逃跑經驗才陷進來的。 但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推崇中國古人在戰場上的脈脈溫情,反而對歐洲遺留下來的戰爭文化津津樂道,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心理立場上的問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