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中國不急于跟俄國達成外交協議,是因為中國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沒有公開承認,但實際上是中國扶持的斯佩蘭斯基政權。 斯佩蘭斯基已經在投降的俄軍中征召了向他效忠的俄國軍隊,軍官主要以中小地主家庭出身的子弟為主,士兵毫無疑問都是農奴出身。 這樣的下等出身,讓斯佩蘭斯基更容易新任他們,如果是一個大貴族子弟,盡管斯佩蘭斯基很認同他們的文化,但絕不愿意相信他們的忠誠。 主要原因還是中小地主階層,更容易對目前的沙皇政權不滿,而大貴族子弟,則基本不可能支持一個要廢除農奴制的政權。 對于這些中小地主子弟來說,雖然其中也有為數不少的小貴族,可他們的感受,其實慢慢已經跟農奴一樣了,都覺得沙皇政權對他們是一種壓迫。 一般認為,俄國農奴制的形成,即是受了歐洲的影響,也有自身的條件因素。俄國地域遼闊,密林和難以通行的沼澤地眾多,造成了地理和經濟上的分散性、孤立性,同時還長崎受到異族奴役和威脅,讓俄國居民不得不尋求自我保護,或者求助于村社和貴族地主的保護,慢慢形成了貴族世襲領地制的建立。 在十五、十六世紀,當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運動使西歐社會逐漸從農奴制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邁進的時候,俄國的農奴制才剛剛開始形成。莫斯科公國依然處于異族勢力的三面包圍中。于是俄國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完全根據軍事需要來制定。為了加強軍事實力,俄國開始引入和實行普遍的農奴制,這樣就把人口固定在了居住地。 為了隨時迎擊來犯之敵,政府不斷把貴族服役人員分散到人口稠密的內地和人口稀少的邊疆,誰服役,誰就擁有土地;誰擁有土地,誰就得服役。在這種原則下,土地是保障國家獲得充足軍事服役的一種經濟政策。而不像西歐貴族那么講究學員和門第。 由于貴族由于長期扮演著軍事服役者和土地所有者的雙重角色,其實也是受到壓迫的,沉重的軍事服役,讓那些獲益較小的小貴族地主覺得不平衡,不劃算,于是在18世紀,經濟發展讓一些地主不再依靠土地收入,而開始轉為工商業階層的時候,他們開始了大批量的退役。 根據彼得一世的軍事制度改革,1714年的《一子繼承法》中確認有條件的土地占有原則,那就是服役,此后終身服役成為俄國軍人的職業化標志。1722年的《官秩表》,讓服役成為獲得貴族稱號的必要前提。 因此在俄國,退役也就意味著失去土地,失去封建特權,成為一個自由平民。 由于18世紀對西歐農產品的出口刺激了俄國土地的所有者,增加生產就會有大規模贏利的機會。但頻繁的戰爭,繁重的軍役使雙重身份的俄國貴族無力經營領地經濟,土地荒蕪,農奴逃亡,家道中落,讓中小貴族厭倦戰爭,千方百計逃避軍事服役。俄國政府雖然一再縮短服役期限或取消強制服役義務,但制度的缺陷不可能化解政府和貴族之間矛盾,最終引發了貴族的退役浪潮。1762–1771年的貴族退役浪潮使俄國退役軍官達到5413人,占軍官總數的47.8%,極大地損害了國家的軍事力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