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俾斯麥連續觀看了幾天中國軍隊的操演,他認為那都是胡說八道,是不服輸的歐洲種族主義者的偏見,加上英國人有意識的推波助瀾,目的是鼓舞歐洲人跟中國開戰的勇氣。在俾斯麥看來,也就只有俄國這種笨蛋國家才會上當。 不過俾斯麥一直很關心中國人的動員能力,為了近距離視察中國的后備力量,他廢了很大勁才得到了一個近距離深入中國農村地區的機會。 他的朋友幫他聯系上了一個波西米亞表演團隊,他們駕著馬車來回穿梭在烏拉爾地區,在俄國居民區輪回表演,現在也會給中國鄉村表演。 通過這種方式,他進入了中國鄉村。他發現中國人的鄉村十分森嚴,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邊疆地區的原因,當地都實行堡壘化,人居住在一起,用土墻將村莊圍起來,個別村莊甚至用碎石或者磚塊建造了城墻,他們稱之為土堡。 一個土堡里居住著十幾戶到上百戶不等的農民,家家戶戶有門牌,上面不是寫號碼,而是寫著更詳細的內容,比如該家戶主姓名,男女幾人,年齡大小。一開始俾斯麥不理解這種門牌的作用,有一天傍晚看到村子里的保長帶著幾個人挨家挨戶的搜查,把每戶人都叫出來清點人數,還進戶隨意翻看了一番。俾斯麥問明緣由,目的是為了查看民眾是否私藏囚犯。俾斯麥以為哪里跑了囚犯,后來他聽說這只是日常工作。每天都要查,查完登記在案,最后送到縣上。 俾斯麥感到一種陰森的感覺,中國的皇帝是有多怕他們的百姓反抗啊,用這種方式監視著每個人,百姓毫無自由可言。后來他把這些觀點跟一些在中國工作過的外交官說起來,才知道,以前也有這種情況。但是并不嚴格,流于形式,只有盜賊蜂起的時候,才會加強這種管理,在中國叫做保甲制。大周皇帝執政之后,才日益成為常態化,皇帝培養了大量的讀書人,社會管理能力大大加強,所以能進行這種常態化管理了。 俾斯麥很奇怪,民眾被如此嚴密的監視下,沒有自由和隱私,他們為什么不會反抗?領事解釋說,民眾并不是很在乎這些自由和隱私,因為查驗他們的,都是他們的熟人,而且大多數都是他們的長輩,中國人不太重視隱私,各家有什么情況,在一個村子里大家都知道。 而且官方的態度一直都是,這種保甲是為了防賊,而不是為了防民。另外官府在災荒時候的救濟,也是按照這種門牌數據來發放的,保長不但負責監督管理百姓,也負責指導保護他們。 俾斯麥在一個中國村莊中停了大概十天,獲準在這里表演的吉普賽團隊竟然也天天都會被檢查,按照縣衙發給他們的牌照清點人數,看他們有沒有窩藏逃犯之類的。俾斯麥發現自己被困住了,他們并不能隨意離開,否則就會惹來大麻煩。 在伏爾加河以東,這樣的中國村莊星羅棋布,數量眾多,夾雜在期間的,是一個個俄國人村社。俾斯麥開始以為中國人這種分布,是為了監視和控制俄國人。后來他進入俄國村社之后,他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因為俄國村社竟然也在按照中國人制定的保甲制度運行,俄國人也有俄國保長,也負責天天查驗記錄情況。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