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這樣的工業區域,中國還有兩處,一處在福建,一處在廣東,規模上有所不如,但發達程度上猶有過之。比如福建地區的機器工業,廣東的冶鐵工業,都遠超長江口一帶。 俾斯麥看過這里之后,就明白了一件事,英國人在許多地方喜歡夸大其詞,但有一點他們沒有說錯,要對抗中國,必須整個歐洲聯合起來。甚至整個歐洲聯合起來,都稍有不如。單憑長江口的財富,俾斯麥認為,就足以發動一場七年戰爭規模的大戰。 之后俾斯麥沒有南下,他認為沒有去看的意義,他去了北方,他想看看中國相對落后,但正在快速發展的區域,北方沿海地區。 受到松江府一帶的影響,周邊地區反而落后,資本、人力和資源都向中心地區匯聚,造成了一個資源黑洞,周邊地區反而是最受其害的。結果江蘇北部反而不如山東沿海發展好,俾斯麥在山東看到了規模稍弱,但在快速成長的紡織工業。看到了數量眾多的繁華的港口,山東三面靠海,海岸線長度在中國首屈一指,盡管從海外輸送原料較為困難,但本地的礦產相對豐富,煤鐵資源都在開發,山東南部的棉花種植頗具規模。 但山東并不是北方的經濟中心,俾斯麥認為北方最好的城市是天津。這里依靠海港,東北的資源向這里集中,蒙古、西伯利亞的資源通過鐵路在這里匯聚,出口是一方面,帶來了繁榮的運輸業,龐大的港口設施,和商船隊,但也有大量資源在這里加工。 以東北的農產品為材料的糧食加工業,面粉工業、榨油工業都十分發達;從草原地區進口的生皮、羊毛在這里誕生了皮革和毛紡織工業。灤州、邯鄲地區的煤鐵在這里進行加工,形成了規模相當冶金和機械工業,可以說整個北方的資源,都能通過鐵路和運河以及港口,支撐這座城市的發展,俾斯麥認為這座城市的潛力不可估量,而且以現在的水平,已經跟普魯士西部的魯爾區相當,甚至還有過之。 俾斯麥還聽說,邯鄲、開灤也有一些冶金業,東北地區以沈陽為中心的煤鐵工業也相當龐大。但他沒必要去一一考察,從天津就可窺豹一斑,這里對戰爭的意義不在于財政支持,更多在于潛力,這里的工業力量足以為數以百萬計的中國軍隊提供武器裝備。 一番考察之后,俾斯麥陷入了沉思。中國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了,從世界范圍來看,他們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邊緣,主體部分,西部是高原、戈壁和荒漠,中間以狹窄的河西走廊溝通,北方是綿延的東西縱橫山脈,中國人還依托這些山嶺,在上面修建了萬里長城,隔絕了北方草原,而北方除了草原同樣是廣袤的大漠、戈壁,以及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原始森林。 這樣的地形,保護了他們面向海洋的溫暖一面,讓他們不會受到太大的威脅,能夠關起門來發展,即便是關起門來,廣闊的腹地,有長江、黃河兩條縱橫東西數千里的大河,讓他們從古代起就便于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活動,在這個封閉又夠廣大的地區建立起一個不受外界干擾的獨立政權。 說心里話,俾斯麥是有些羨慕這優越的地緣結構的,盡管波德平原足夠平坦,發展農業條件優良。可是位于四戰之地,歷史上多少次人口下降一半的戰爭發生在這里,普魯士人在無險可守的壓力下,發展出了高強度的軍國主義;作為普魯士的鄰居,曾經國土面積是普魯士十倍的波蘭,就因為沒能形成這樣高度集權的制度,反而形成了英國式的貴族議會制度,國王開始成為一個象征,由貴族議員選出,而且發展出極端自由的一票否決權,任何一個貴族持不同意見,都無法通過國家的政策。 對于英國這樣孤懸海外的國家來說,這種貴族跟國王的平衡,甚至是貴族略微壓到王權的制度,能夠長期保持穩定,最終醞釀出權力更加平等的社會制度來;而對于波蘭這種位于四戰之地的國家,久拖不決的國家決議,帶來的低效率,卻一定會帶來亡國之禍。 從1648年到1720年,在波蘭的國土上就一直進行著戰爭,兩次北方戰爭(1655到1660年;1700到1720年),第一次波蘭全國人口減少三分之一,降到六七百萬萬。半個世紀的發展后,又迎來第二次戰爭,人口又降到七百萬。 自由選王制和一票否決權,讓波蘭在兩次北方戰爭之后,無法迅速加強力量,許多波蘭貴族為了一己私利,大肆濫用一票否決權,阻擾任何對國家有利但損害他們個人的議案。從1652年到1764年里,波蘭總共召開了70多次全國會議,有40多次因某些貴族的一票否決權作梗不得不中斷。 而這段時期,恰好是歐洲強權開始形成,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歐洲開始走出中世紀,進入近代,英法西班牙等強力民族國家形成,荷蘭成為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民族國家和商業體系的形成,讓強國的國力和動員能力大大提高。18世紀,法國有40萬陸軍、俄國和奧地利有30萬陸軍、普魯士有20萬陸軍,面積將近普魯士10倍的波蘭卻只有1萬陸軍,就是因為貴族不愿意國家加大稅收用來維持龐大的常備軍。 這樣的松散的貴族民主制度,在后世確實被波蘭人常常拉出來證明自己的文明,說他們的憲法比英國大憲章更早,可卻也成為波蘭被瓜分的根由。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