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包圍圈尚未合攏。 偵查結果顯示,切斷鐵路線的主要是毛奇部奧斯曼軍隊,人數也并不多,不超過五萬。毛奇不可能做到悄無聲息的抽調太多兵力,出現在尼古拉耶夫以北,尤其是他在正面發動進攻的時候。 但更危險的是,十余萬奧地利軍隊也出現在了附近。為什么敖德薩突圍的時候,正面三十萬奧地利軍隊沒有發動進攻,因為他們將主要兵力用于向北方迂回了。他們沿著敖德薩通往基輔的鐵路線,一路攻到了沃茲涅先斯克,占領了這里的跨南布格河的鐵路橋梁。 然后渡過河流向東快速推進,目的很明顯,一面是為了切斷流入尼古拉耶夫的因古爾河,一面是為了跟毛奇軍匯合,因為毛奇軍切斷鐵路后,也在向因古爾河方向突擊。 但穆拉維約夫現在的情況,主力一方面在尼古拉耶夫抵抗毛奇的猛攻,一方面在敖德薩方向支援撤退,但凡是能用的兵力,幾乎都有任務。說白了,毛奇的戰略確實精妙,利用內線戰術,大量牽制俄軍兵力,然后在外線機動,構筑一個小包圍圈之外的大包圍圈。確實大膽,但都是基于自身兵力更強的情況下。 當然換一個人,在兵力更強的情況下,可以擊敗對手,但未必能全殲對手。總之打殲滅戰的難度,永遠都比擊潰戰難度打的多。中國人圍殲兩百萬俄軍,動用的兵力不也比俄軍多的多嗎,不同樣是大迂回戰術的經典。 穆拉維約夫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咬緊牙關抽調機動兵力,派出了大量騎兵前往爭奪鐵路控制權,同時向沙皇求援,他的兵力實在是太薄弱了。 沙皇憤怒了,大罵穆拉維約夫,聲稱要罷免他,還要追究他的軍事責任。可現在卻必須要救穆拉維約夫,不能讓他手里的五十萬人被人圍殲啊。否則這場戰爭就打不下去了。 但怎么救? 有人建議,從國內抽調兵力,組建新的兵力很難,而且沙皇充滿顧慮。近百萬俘虜從中國釋放了回來,全都上了戰場,其中有表現出色的軍官,也有毫無斗志的士兵,他們在中國的苦役中磨光了斗志,主要是對沙皇也并不忠誠。他們被中國人洗腦了八年,告訴他們他們的苦難是因為沙皇拋棄了他們,沙皇不肯用土地換取他們的自由。他們在皮鞭下,要么屈服于命運,要么就是完成了自我馴化。從農奴轉移到了奴隸思維,毫無尊嚴,毫無榮譽感。 指望這樣的人迅速成為士兵,那是很難的,盡管他們掌握的軍事經驗并沒有消失,盡管他們并沒有因為缺乏食物而營養不良,相反一個個做著重體力,同時也能吃到中國鐵路公司配給的大量肉食,身體素質一流,本以為是最好的士兵,卻是一群奴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