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小石城棉商會館中,一群愁容慘淡的商人坐在一起喝茶,抱怨。 以小石城為中心,沿著阿肯色河向上,已經出現了十多個紡織業小城。這些城市的紡織品在小石城集散,讓小石城已經成了這一帶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小石城跟新奧爾良水路相連,廉價紡織品最便利的還是走水道,所以新奧爾良是繞不過去的。 成也密西西比河,敗也密西西比河,沒有這條黃金水道,小石城不可能發展的起來。 阿肯色河上游山區發現了大量煤礦,通過水路十分方便運送到小石城。 十年前,戰爭結束那一年,美國棉花大量進入,當地棉價大跌。春江水暖鴨先知,做紡織品、棉花貿易的蔡禮發現,采用最好的機器,加上低廉的煤價和棉價,在小石城生產低價機織布是有利可圖的,他進行了多次仔仔細細的計算,認為自己沒有算錯,他可以得到大約百分之三十的利潤空間,這很驚人。 于是他從美國引入了新技術,美國的棉紡織技術,是從英國傳入的,但美國人做的更集約,技術水平相當的情況下,美國工廠更大,人更少,機器更多。美國的人工成本跟中國北美差不多,蔡禮引入的機器很快就產生了效益。 此時阿肯色州因為運輸,南京布的紡織,已經出現了自己的機器加工業,新機器很快在當地被復制,跟蔡禮想象的不同,他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確實賺取了不菲的利潤。 但很快后繼者的利潤就超過了他,不是他的工廠不夠先進,也不是他的管理有問題。而是后繼者們發現,紡紗比織布更有利可圖。中國一直在大量進口棉花,沒道理不進口棉紗,蔡禮的紡織工廠是紡紗織布一體的美國式工廠。當地商人開始集約化生產棉紗,紗廠規模極大,成本壓到了最低。 美洲南部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生產中心,美國人用黑奴種植棉花,中國人也在阿肯色和科羅拉多河一帶種植棉花,這些棉花之前通過港口輸送到中國區,也可以通過水路送到小石城來,靠近棉花產地的優勢是享有最低廉的棉花原料。 于是他們的棉紗不但供應本地,而且大量輸送到中國去。最多還是本地消費,因為中國北美領地是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社會,家家有土地,家家都是自耕農。農業產出足以讓一個家庭解決溫飽等問題,但其他產品價格都很高,所以就像蔡禮的合作伙伴蔡氏一樣,許多有技術的家庭婦女習慣在家里紡紗織布。 機器棉紗比手工棉紗更緊密,很快就受到了歡迎,在廣袤的北美普及開來。 隨著小石城一帶的棉紗工業蓬勃發展,機器制造業得到刺激,機器成本下降,棉紗價格更有競爭力了,當地棉布工業也開始出現,這其實就是產業分工,大型紡紗工業,跟紡織工業都進行了分工,顯然效率極高。十年間,就驅逐了美洲中部地區的本土紡織品,還進入美國南方市場,從美國南方進口棉花,向美國南方出口制成品。 但北美最大的市場,其實是在美洲西岸,這里人口最多,中國移民最早來到這里,讓這里的人口超過兩千萬,可都集中在狹窄的沿海平原,人口密集,城市很多,市場就大,但這個市場,因為通過海運跟本土相連,東部紡織品一直打不進這里。 巴拿馬運河開通本來是一個機會,讓他們可以像西部絲綢工業一樣,壟斷整個美洲,但美國人突然關閉了新奧爾良,拒絕從巴拿馬到來的商船靠岸,理由是巴拿馬是爭議地區,是中國占領西班牙的領土,美國認為無法在解決這個法律爭議之前,跟這里進行貿易往來。 “看來我們得轉移到休市(休斯敦)了。” 休斯敦隨著鐵路相通,加上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已經跟新奧爾良規模相當,但大平原地區的大宗商品,依然主要走新奧爾良,因為密西西比河的蒸汽船運實在比鐵路廉價太多,休斯敦跟新奧爾良相比沒有優勢。 “唉。你說要是皇太子當年把奧城(新奧爾良)占了多好,何至于現在處處被美國人掐脖子!” 一個商人嘆息道。 蔡禮嘆道:“國家大事,輪不到我等商賈說話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