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毛利大人,可知我國為何發兵?” “何大人請直言。本藩自認沒有觸怒唐國之處,大唐無禮發兵,有失大國氣度!” 毛利敬親沒有怠慢,第一時間親自跟中國領事見面。 領事道:“毛利大人心里明白,勾結英夷,為君子所不齒。” 毛利敬親失口否認:“絕無此事。” 在儒家文化大背景下,誰都不敢落下一個勾結夷人的名聲,日本的主流聲音是攘夷。幕府開港之后,也只跟中國、朝鮮、越南等東亞國家全面通商,荷蘭人得到了一些特權,但跟其他西方國家,依然是不進行貿易的。其他強藩,雖然暗中走私,但卻從來不敢跟西方人建立正式關系,不僅是怕幕府,文化上做不到。 領事道:“既然如此,那在下就不提了。我國還是希望日本能夠太平,本使特來斡旋,敢請毛利大人罷兵!” 毛利道:“若不罷兵?” 領事道:“我國則不得不派兵前來,議會雖然允許派兵十萬,但兵兇戰危,一旦開戰,如猛虎搏兔,不敢不盡全力!” 毛利強忍一口氣:“唐國何苦非要助德川?” 領事道:“實乃為攘夷。” 毛利繼續否認:“長州藩絕無聯夷之事,此乃德川家的毀謗。” 領事嘆道:“毛利大人應該知道,日本偏居海之東,數百年來國泰民安。可西夷東侵,滿清本是遼東胡種,與西方俄夷勾結。兩百年前,俄夷既已侵至東海。五十年前,滿人更是聯俄入寇蒙古。我大周天子苦心孤詣,奮起攘夷。先逐俄夷于滿蒙,在驅俄夷出西域。數百萬漢軍奮戰一甲子,才將夷人驅離神州,退避歐陸。如今英夷從海上來,竟至日本。自古有夏無夷,非我華夏,盡是蠻夷。日本改新不易,千年砥礪,才驅逐蝦夷,有日本四島之地,成禮樂詩書之邦。如今英夷東侵,凡心中存有禮義廉恥,敢不攘夷!” 領事的態度很明白,中國要的,就是阻擋夷人向東擴張勢力。還是中國跟英國全球競爭的大戰略。至于說辭不同,那是因為不同文化的語境不同,在日本就顯得有些春秋了。 毛利沉默良久。夷夏之辨這個大義壓下來,他有些接不住。一旦坐實了他勾結蠻夷,毛利家可就完蛋了。天皇不敢支持他,那些浪人甚至可能倒戈,尤其是那些在中國海外公司跟夷人打過仗的武士,他們一個個將自己的行為樹立的崇高無比,無論如何是不可能接受聯夷的。 毛利明白,中國現在做的事情,按照東方的理解,那就是在全球攘夷,跟夷人爭鋒。 他確實接受了英國的支持,也答應將來成功后給英國一些回報,可那都是沒影的事兒,他并不打算真的跟英國合作,不過騙一些軍火罷了。現在中國支持幕府,一旦將他打成聯夷的罪魁,甚至不需用兵,他也必然失勢。 一股危機感瞬間壓在了毛利心頭,人生的大起大落來的太快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