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不戰而降-《大秦命運》
第(1/3)頁
“大梁城內無兵?這事情是真的嗎?”那位主張死守的副將聽聞后,急忙問道。可見這條消息的驚人程度。此外其他人也紛紛翹首以盼,希望朝歌守將魏成能夠說清楚。
“本將是魏國王室宗族,怎么會不清楚大梁城的虛實?也不怕各位笑話,本將原本打算趁秦軍破城之后,就棄城而逃的。不想城池被秦軍圍死了,現在大家都是綁在一根繩上的螞蚱,不如同生共死如何?”朝歌守將魏成點明問題的關鍵,擊碎了大家守城的希望。
“如此說來,朝歌一定是守不住了。”那位主張死守的副將灰心喪氣地坐在了地上,雙眼沒有一絲色彩。
“大家伙好好想一想,生死攸關的事情,豈能馬虎了事?”朝歌守將魏成繼續誘惑道,而其余主張投降的將領們呢也都出言勸說道。
就這樣,很多出身本地的將領也不嚷嚷著死守了,明知必輸,誰還會送死呢?
就在秦國兵臨朝歌城下的第三天中午,朝歌城頭豎起白旗:全城投降。而作為首府的朝歌城不戰而降,河內郡其他的城池一看形勢不妙,大部分城池也都紛紛歸順秦國。秦國不費一刀一槍盡收魏國糧倉河內郡的大部分地區。
秦國不戰而下了魏國河內重鎮朝歌,引起了一陣蝴蝶效應。蝴蝶揮動翅膀的力量,看似微不足道,產生的威力卻難以想象,最后的結果同樣出乎預料。
古語有云:“風起于青萍之末”,這是典型的蝴蝶效應。回顧數千年中國歷史,很多大事件是由小人物點燃了導火索,產生了連鎖反應,引起歷史大爆炸,有時甚至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例如,因為兩個女孩搶桑葉而引發了八國大戰——卑梁之釁。春秋末期,吳楚兩國相互敵視,摩擦不斷,尤其在兩國邊境,雙方官民之間屢有沖突,結為世仇。吳楚地區氣候適宜,溫暖多雨,兩國有種桑養蠶的傳統。公元前519年,吳國卑梁和楚國鐘離的兩個女孩在采桑勞作。兩人同時看上了一棵桑樹,雙方對桑樹的歸屬產生了分歧,彼此互不相讓,很快從口角發展成扭打。這時,楚女的家人聞訊,趕來幫忙,勢均力敵的掐架成了一邊倒的圍毆。鼻青臉腫的吳女回到了卑梁,梨花帶雨地向村民哭訴不幸遭遇,吳國村民見吳女受了欺負,抄起家伙找楚民算賬。鐘離的楚民早就看吳民不順眼了。他們召集了其他地方的民眾前來援助,與前來復仇的吳民發生了械斗。楚民人多勢眾,吳民力戰不敵,死傷數百人。只有一半的吳民逃回了卑梁。
吳民向卑梁的長官控訴楚國的暴行。長官聽罷,怒不可遏,調撥軍隊圍攻鐘離。楚平王正沒機會收拾吳國,聽說吳國發兵攻打鐘離,立即下令楚軍攻吳。吳王僚也不是吃干飯的,派公子光率軍增援卑梁,吳軍勢如破竹,攻下了鐘離和居巢。原本簡單的民事糾紛升級為激烈的軍事行動。楚國為了收復這塊要地,就帶領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前往救援。結果楚國并沒有如愿收復這塊要地,并且還在亂戰中,遭到吳國沉重打擊。隨后,吳國崛起,北上暴打楚國等中原國家,南下打敗越國,稱霸一時。當然后面還有吳越爭鋒臥薪嘗膽勾踐滅吳等連續的事件。整個春秋末期也變得戰事頻繁,各大霸主輪流坐莊。后人以“卑梁之釁”為典故,用來比喻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爭執和流血。
此刻因為朝歌的不戰而降,同樣也引起了戰國七雄的大震蕩,真是一個多事之秋啊。
魏國國都大梁,王宮大殿。
“寡人繼位數年,喪師丟土無數,如今國土僅剩下兩個郡,死后如何面對列祖列宗?”新任魏王魏增聽聞秦軍攻占河內郡的消息,大驚失色,痛哭不已。
“大王,人心浮動,怎能怪到大王身上。可惡魏成出身宗室,竟然不思舍身報國,反而誘惑守軍不戰而降,此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龍陽君蘇秀勸解道。
“大梁城內真的派不出援兵救助朝歌嗎?為何朝歌城內謠言四起?新任魏王魏增沒有立刻答應嚴懲魏成,而是反問道。
“大梁城內只有5萬士兵,其中還有大半是從蕞城退回來的疲憊之師,缺糧缺裝備,如何能救朝歌?本想著讓朝歌堅守,然后派人請五國出兵救援朝歌的。”龍陽君蘇秀急忙解釋道,生怕新任魏王魏增懷疑自己的能力。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宣县|
乌鲁木齐县|
浦北县|
云林县|
通江县|
鲁山县|
武邑县|
肃宁县|
澄城县|
扬州市|
麦盖提县|
郓城县|
枣强县|
信丰县|
策勒县|
政和县|
南部县|
东平县|
安龙县|
和田县|
常熟市|
嘉鱼县|
从化市|
佛坪县|
镇宁|
龙南县|
湘潭县|
扎兰屯市|
平阳县|
郑州市|
沈丘县|
通城县|
萨嘎县|
大方县|
孝昌县|
怀宁县|
凌源市|
牙克石市|
杭锦后旗|
迁安市|
南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