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九十六章 開戰!-《三國之謀伐》


    第(2/3)頁

    幼年公孫瓚和劉備在盧植門下讀書一年,實際上只能算大課弟子,不能算親傳弟子。

    公孫瓚的親傳老師是太尉劉寬,當初劉寬去世的時候,他就去吊唁過。

    這一點在蔡邕為劉寬寫的墓碑上,就有詳細說明,所以公孫瓚不去給盧植吊唁,還真說得過去。

    但不管怎么樣,師徒一場,也不該態度這樣冷漠。

    聽到他的話,劉備睜大了眼睛,仿佛在這一瞬間有些不認識眼前這位幼年同窗好友了。

    唯有陳暮皺起眉頭,思索片刻說道:“伯圭兄之言,也不無有理。既然如此,那就由伯圭兄先鎮守此地,我與兄長先回涿縣吊唁盧公,在我們離開這些時日,千萬不能挑起事端。”

    “行了,你們去吧。”

    公孫瓚大大咧咧地道:“那袁紹小兒不過是一仰仗任子門蔭之徒爾,能奈我何?此戰我必定要將其生擒,你們等我好消息便是。”

    “伯圭......”

    “大哥。”

    劉備還想說什么,被陳暮強行拉著出了公孫瓚大營。

    等他們出來之后,劉備生氣道:“子歸,這像什么話,哪有老師去世,學生不去吊唁之理?”

    “特殊時期嘛,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陳暮搖搖頭。

    劉備皺眉道:“此戰連四弟都說曠日持久,公與元皓也說過,要想擊敗袁紹,只能一直耗下去,這個時間可能要數年之久,抽出十幾日功夫去一趟涿縣,能耽誤什么事情?”

    其實也不是劉備死腦筋非要去吊唁盧植,而是目前的策略就是耗死冀州,所以這半年來,占據平恩之后,聯軍都是堅守不出,一直在避戰。

    就好像長平之戰,只要廉頗死守不出,秦軍也奈何不了趙軍。

    所以劉備覺得,反正已經避戰大半年,即便袁紹親至,只要他們不想打,怎么樣也不可能打起來。

    趁著對峙的功夫,抽出十多天時間去一趟涿縣也不無不可,既不耽誤戰事,也不會耽誤為盧植送行,兩全其美,為什么不愿意去做呢?

    “伯圭兄......也許是有他的苦衷吧。”

    陳暮目光閃爍。

    看來,隨著實力日益龐大,公孫瓚的心思,恐怕也變得越發深沉起來。

    現在張郃四萬大軍已經被陳暮吞掉,西南面又有大量兵馬被關羽牽制,導致冀州的兵馬開始嚴重不足,再加上陳暮領五萬大軍前來,此消彼長,青州與幽州聯軍在兵力上已經不再處于劣勢。

    袁紹依仗王芬的遺產,如今在斥丘、魏縣、梁期、邯鄲等地駐扎了十多萬兵馬,而劉備公孫瓚聯軍的兵馬,也隨著陳暮加入,達到了十四萬之眾,可謂是一場大戰。

    如果這一仗袁紹輸了,那么整個冀州,都會被劉備公孫瓚吞并。到那個時候,二人勢力開始接壤,公孫瓚要想南下繼續發展,恐怕.......

    想到這里,陳暮的眼神中露出一抹詭異的光。

    也許,趁著這個機會,可以......

    ......

    ......

    初春時節,萬物生根發芽。

    劉備命令張飛典韋為大將,沮授田豐為軍師,掌管青州八萬大軍,讓他們固守葛亭,然后自己與陳暮率領玄甲重騎北上前往涿縣吊唁盧植。

    盧植其實是在去年十二月底去世的,因為信息不暢通,一直過了十多天才到劉備手里,劉備又耽擱了數天,等到涿縣的時候,盧植已經下葬,所以他就只能在盧植子女的陪同下,前往盧植的墳墓祭拜。

    而在這段時間內,袁紹已經率領三萬大軍,親至斥丘。

    此時此刻,已經到了冀州危急存亡的關頭,袁紹也不敢再留什么底牌,除了兩萬家底駐守鄴都以外,所有兵馬,全都到了前線。

    早春溫度尚寒,山林開始變得郁郁蔥蔥。今日是個晴朗的天氣,袁紹登高遠望,就看到遠處漳水河畔,帳篷連綿數十里,數不清的兵馬在外圍進進出出,有巡邏的有站崗的有外出公干的,初略看去,光營盤就有數十座。

    這樣的場面,上一次見到還是十八路討董的時候。歷史上,哪怕是袁紹和公孫瓚在發生界橋之戰、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的時期,也沒有這么大的陣仗,二人的兵力加起來,也不過是十多萬人。

    現在隨著青州發展起來,也隨著冀州這些年一直沒有遭受過兵災,再加上公孫瓚靠著經商發達,三方實力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擁有的兵力、糧草和財力,都今非昔比。

    “明公,我聽聞子干公去世,那劉玄德與陳子歸已經往北去吊唁去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浪卡子县| 亚东县| 同江市| 临高县| 财经| 旺苍县| 海口市| 临夏县| 河东区| 涪陵区| 桐庐县| 浏阳市| 当雄县| 晋中市| 桃源县| 湟源县| 甘洛县| 霍城县| 彩票| 四子王旗| 玉溪市| 卓尼县| 大化| 平顶山市| 三明市| 毕节市| 黑河市| 梅河口市| 乐陵市| 炉霍县| 新乡县| 佳木斯市| 长兴县| 河曲县| 工布江达县| 绥德县| 卫辉市| 北安市| 深州市| 四会市| 四子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