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呼嘯的春風肆意吹拂,夜幕下,鮮卑各營寨亂成一團。 馬蹄聲滾動如雷,驚醒了警戒放哨的鮮卑哨兵,在發現遠方公孫瓚營寨的方向出現大量火光以及馬蹄聲亦是從那邊傳來之后,立即吹響了號角。 騎兵想要夜襲是藏不住的,只要有馬蹄聲音響起,那么對于馬蹄聲極為敏感的胡人往往隔著很遠都能察覺到。 雖然歷史上甘寧有過百騎劫營沒有被曹軍提前發現的例子。 但甘寧只有百人,且跟公孫瓚一樣,先是派人過去偵查了曹營門口的情況,然后用弓箭提前射死了哨塔警戒的士兵,緊接著搬走營門口的拒馬,最后人銜枚,馬摘鈴,靠近曹營之后才驟然發動的襲擊。 而公孫瓚的騎兵數量很多,之前在滹沱河一戰,損失近半。回到幽州之后,補充了不少,現在依舊有五六千之數,那么龐大的隊伍,想做到悄無聲息,幾乎不可能。 因此他在偵查了鮮卑軍營寨的情報之后,就決定用速戰速決的方式,先頭部隊快速靠近東面鮮卑營寨,利用燃燒瓶把火點起來,五六千個火把一起丟進敵人營寨里,哪怕敵人已經有了反應,火勢也必然能夠起來。 普通的水對付火把柴草等物或有效果,但對付魚膏油脂以及酒精燃燒瓶,作用就小很多。除了扔燃燒瓶的騎兵以外,其他的騎兵則潑灑油脂,扔火把丟膏油,至少要保證火焰可以迅速擴大。 趁夜放火這種事情在以往其實并不好辦,因為要想悄無聲息地靠近敵人營寨本來就不容易,何況還要點燃敵人的帳篷,讓火勢達到人為無法撲滅的地步。 但有了燃燒瓶之后,放火就實在太簡單。點燃瓶口麻布條,往敵人營寨里一扔,砸出去,頓時就是一片難以撲滅的火海。 騎兵呼嘯而去,步兵先出營寨,此時卻只能緊隨其后,各級軍官按照公孫瓚之前的部署,迅速埋伏在外面的各個道路上。胡人各部有分散居住的好處,但也有分散居住的壞處,那就是營盤不太緊密,導致中間有大量縱橫交錯的道路可以馳騁。 如果是漢人軍隊,就會形成一個整體,最多就是分前中后三個大營,營內再分幾個小營盤,各個營盤外面有木柵欄圈起來,營盤與營盤之間有校場,有營寨門,有防護網絡,然后整個外圍還有一個大型柵欄將前中后三營全部圈上。 這樣就能保證敵人不管是突破哪一層,里面還有可以防守的區域。 而胡人營寨就十分粗糙,里面沒有小營盤,也沒有整體柵欄保護,就是各個部落管自己部落的事情。 比如某個小部落,出了五百騎兵,這些兵馬也組成個二十多頂帳篷的營地,然后這五百人再砍點樹木,隨便制造點如羊圈一樣的低矮柵欄了事,有些部落甚至根本就沒有防護,直接把蒙古包一樣的帳篷搭建在野外,幾乎可以用敷衍了事來形容。 沒辦法,漢朝還不像后來五胡亂華、宋元清時期一樣,胡人可以隨意南下踐踏漢人江山的時候。此時的胡人即便是在強大的檀石槐時期,也僅僅只是屢次將漢朝在草原上擊敗,卻不敢說能夠飲馬南下,占領中原。 因此胡人對漢人的文化了解程度依舊不夠,也許一些投靠過去的漢人世家,已經教會了胡人高層某些東西,但底層胡人哪那么容易普及這些漢人老祖宗摸索千年領悟出來的東西? 更何況草原上本來就缺乏樹木,除了制造牛羊馬圈以外,胡人甚至都沒有給自己蒙古包群建造柵欄保護起來的習慣,更不用說現在還在外面行軍打仗。 結果就是雖然鮮卑人已經聽到了動靜,紛紛呼嘯著跑向后方馬廄,公孫瓚的騎兵就卷動著滾滾風雷一般,已經到了鮮卑營寨附近,大大小小各個營寨,守衛十分松懈。從外圍繞進去之后,里面很多蒙古包帳篷就已經完全裸在了士兵們面前。 “點火!” 公孫瓚厲聲大喝,自己也舉起了手中的燃燒瓶。 一個燃燒瓶的覆蓋范圍差不多是3-5米,點燃一個蒙古包還是綽綽有余。 雖然整個戰場加起來,有上萬頂,密密麻麻,星羅棋布一樣連綿十余里,但公孫瓚并不需要將全部的帳篷燒毀,他需要的是集中力量先打擊敵人最強大的鮮卑部。 這次進攻的正是人數最多的魁頭,魁頭的帳篷相對較為密集,一聲令下,大量的燃燒瓶扔出去,很快火焰蹭一下就躥了起來。 草原民族的帳篷都是牛羊皮縫制,被燃燒瓶一點就起火,再加上陽春三月正是草長鶯飛的季節,地面上長滿了野草。燃燒瓶僅僅只是一個輔助起火的作用,更快地把火點起來,更致命的是后方的騎兵武器都是放在腰間,手里有大量的油脂和干柴。 以往點火,想要迅速把火點起來并沒有那么容易。季節、天氣、時機缺一不可。有了燃燒瓶之后,一切都簡單得多,這談不上是一個偉大的發明,但對于軍事的運用,在這個時代確實起到了很可怕的效果。 東側大量蒙古包帳篷在公孫瓚的騎兵呼嘯而過之后,火焰蹭蹭地起,溫度迅速升溫,濃煙直冒,此時很多蒙古包里已經沒有了鮮卑人,他們都跑到了北面的后營方向去取馬匹。 眼見前面睡覺的營地火起,魁頭又急又氣,現在再讓騎兵往火堆里沖是不現實的,當下骨哨連連奏響,一片兵荒馬亂之后,他讓士兵往東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