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轆轤車?” 關羽臉色頓時凝重起來,問道:“可運多少糧草?” “一晝夜可運兩千余石。” 陳暮根據斥候偵查到的情報計算出了袁軍每二十四小時可以運送的糧草數目。 這個數量其實并不多,根據《居延漢簡》記載,漢代一個士兵平均每個月的口糧大概在三石三斗左右,也就是平均每人13漢斤糧食。 城內有近四萬人,一個月要消耗十三萬石。 每天運兩千多石,一個月頂多七八萬石,根本不可能讓士兵吃飽。 但問題是這還只是開始。 袁譚只是試驗一下這個辦法能不能奏效,如果奏效的話,以冀州的實力,很快再造個幾十架轆轤車并不難。 所以這個問題對于洛陽軍來說,其實刻不容緩,必須要盡快解決。 還是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呀。 陳暮在心里嘆氣。 曹操的這個計策確實好用,直接讓安陽變成一處孤城。 但陳暮卻忘了,曹操在使用這個計策的時候,他的大軍在鄴城周圍,是有絕對實力可以保證的。 當時曹操率領大軍將鄴城包圍,鄴城被袁氏修建得非常巨大,曹軍不能面面俱到,夜晚的時候,城外的運糧車隊依舊可以從其它的城門進入。 因此曹操才利用漳水將鄴城淹沒,讓車隊無法通行。如果城外有人利用轆轤車往城里運糧,以曹操的實力,完全可以輕易擊潰。 而陳暮卻不行,洛陽軍隊兵力本來就比對面少,且洹水被他們灌得波濤不絕,他們無法渡河騷擾河對面的袁譚。 所以由于地理環境、兵力相差等各種情況不同,同樣的計策,最后也是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局面。 曹操水淹鄴城,造成的結果就是讓鄴城三個月無法往城內運送糧草,城里的人餓死一半。 而陳暮水淹安陽,造成的結果就是人家利用定滑輪裝置往城里運糧。 一個計策完美成功,一個讓人找到破綻輕松破解。 頗有點畫虎類犬,東施效顰的味道。 不過世事本來就難預料,如果什么事情都算無遺策,那就不是人了,那成神了。 正所謂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華夏歷史千百年來,那么多名垂千古的頂級智者,也未嘗沒有失敗過。 所以面對這次困難,陳暮并沒有灰心,而是積極尋求對策。 思來想去,他倒也很快想出了一個辦法。 人家有張良計,他自然也有過墻梯。 聽聞關羽詢問自己是否有對策,陳暮胸有成竹地笑道:“二哥莫忘了?我青州水師天下無敵!” “哦?” 關羽納悶道:“你是打算用船?” 陳暮點點頭:“不錯,小平津尚有樓船,可以調三艘過來,自大河駛入沾水,再由我們挖建的水渠進入洹河,等到安陽城外的時候,拋下船錨,用弓箭將兩岸運送糧草的人射散,然后剪斷繩索,搗毀轆轤車,讓他們無法運糧。” 這一招還是跟關羽學的,水淹七軍的時候,關羽就開著大船在洪水里圍堵了土山上的于禁龐德,于禁龐德他們在山上,關羽就在船上用箭射他們,最后逼迫于禁投降,生擒龐德。 關羽聽罷思索片刻,說道:“樓船龐大,那水渠恐怕不能行。” “所以又要開始挖渠了。” 陳暮敲了敲腦門,也是頗為頭痛。 漢代樓船非常發達,光武帝時期就有馬援率領兩千樓船南征的記載。 然而之前挖的水渠顯然無法讓那么大的樓船通過,只能擴建。 不過沒辦法,人生天地間,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 攻城戰嘛,本來就是雙方斗智斗勇,你死我活。 《墨經》當中有一篇文章叫《公輸》,就是墨子和公輸班利用攻城器械與守城器械互相對壘的故事。 你來我往,才能體現雙方智慧......哪怕陳暮根本不想再在安陽浪費什么時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