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內閣選拔上來的臣子確實都有獨到之處。 有些人擅長水利建設,有些人擅長民生治理,還有些人擅長戰(zhàn)術規(guī)劃,90智力以上的人才就有好幾位。 陳暮細心觀察,目前戰(zhàn)略級人才只有董昭和毛玠,其余人皆各有才能,非常不錯。 這些人畢竟都是后來魏蜀吳三國的重臣,能耐肯定是有的,像賈逵、陳登、杜畿、杜襲也都是才華橫溢之輩,擔任一地太守乃至于州牧都綽綽有余。 會議商討了許多外交方案,陳暮命令人記錄在案,結束后會由內閣高層會議最后經過篩選,確定了方案是否可行之后,再進行實施。 內閣臣子們對于天下各路諸侯都有自己的見解,知道這是在天子面前表現(xiàn)的機會,紛紛踴躍發(fā)言,獻出自己的計策。 其中就有人提出,等到公孫度覆滅之后,可以命令鮮于輔進攻公孫瓚,以達到驅狼吞虎的目的,這樣朝廷就不用廢一兵一卒奪取幽州。 這個提議讓劉備的臉色很不好看,因為他已經登基二十多天了,到現(xiàn)在為止,都沒有一封公文從遼西發(fā)來。 遼西到洛陽相距兩千多里路,確實遙遠,可即便是再慢,二十多天也應該早就到了。 這意味著陳暮當初所言,現(xiàn)在都成了現(xiàn)實。 會議結束后,劉備招參議博士以上的內閣大臣們進入后殿再次議事。 而那些內閣臣子們便散朝離去,他們在洛陽待的時間也不會太久,朝廷會給他們分配各地官職任務,有些會分配到三公九卿門下,有些則會去地方為官。 內閣制度本質上其實是一個篩選官員途徑,包括二等參議博士以及三等諫議侍郎,朝廷將他們征召過來,讓他們短時間內進入內閣觀政,有些類似于后來科舉考試當中排名前幾的都會送入各部門學習是一個道理。 真正掌握實權的還是那幾名一等錄事尚書,只是當前的內閣制度還不完善,比如一等錄事尚書雖然掌控國家政務權力,但他們的品秩不高,上升的途徑就是變成三公九卿,權力反而會縮減。 所以完善的內閣制度應該要在一等錄事尚書之上還要增添一個最高級職務,要么由三公兼任,要么就是從三公位置上去之后,就是這個最高位置,類似于丞相制或者群相制。 這樣一來,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官員升級構造。既從地方各低級官吏選拔之后,入內閣成為三等諫議侍郎,經過皇帝或者丞相的觀察,認為這些低級官吏有才能者,就放去地方當縣令縣丞等縣級官員,出類拔萃者再入內閣做二等參議博士。 等到這些二等參議博士通過了考驗,再去地方擔任太守,出色者再回中央擔任一等錄事尚書,然后再被委派到地方當州牧。州牧之上就是回中央當三公九卿,再優(yōu)秀者,便可以成為丞相。 如果按照后世的官員等級比喻的話,低級官吏和三等諫議侍郎是科級,到地方當縣令縣丞就是處級,做了太守就是廳級,然后回中央做一等錄事尚書就是副省級,到了州牧這個級別就是高官,九卿與州牧同級,也是高官,做到三公就是副國級,做到丞相就是高官。 這樣層層遞進,而且官員都必須經過內閣這道坎,由皇帝和丞相親自選拔,如此就大大增加了皇權和中央集權。 只是這么做的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丞相的權力會非常大,相權和皇權就再次形成了對抗。如果丞相有才能且品德好,那自然就沒什么問題。但如果丞相品德不好,就會發(fā)生架空皇權,出現(xiàn)霍光、王莽、梁冀、曹操這樣的事情。 所以還是那句話,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適應時代的制度。 劉備召集眾人進殿后坐下,這里沒有外人,也就不用一口一個朕,環(huán)視四周,對陳暮輕聲說道:“四弟,伯圭的事情.......” 陳暮苦笑道:“我之前就跟大哥說過。” 劉備握緊了拳頭,片刻后又松開,嘆息道:“沒想到連伯圭也.....我是宗室,又認桓帝為父,過繼到了章帝之后,且還是先帝傳位于我,我的大位合乎法制,他怎么能......” “伯圭兄,或許是他心中難堪吧。大哥也知道,他是一個好面子的人,看到大哥做了皇帝,心里不是滋味也很正常,不一定是因為有野心。” 陳暮幫劉備做了一點心理安慰。 他知道,如果不做這點心理安慰,這件事說不好就會成為一個過不去的坎。 因為劉備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他跟公孫瓚的感情不比三兄弟差多少,本就是幼年發(fā)小,情同手足。現(xiàn)在公孫瓚卻沒有承認自己這個皇帝,難免心中失落又憤怒。 失落的原因在于他沒有想到公孫瓚會這樣,憤怒的原因是他不自覺地會以為公孫瓚跟那些諸侯一樣,也是因為心懷篡逆而對自己置之不理。 實際上劉備想得沒錯,公孫瓚確實有稱霸的野心。畢竟現(xiàn)在這天下,朝廷權威一落千丈,傻子都知道已經到了皇朝末年。 田豫小時候跟過劉備,被陳暮吸納進了軍情司,早就知道公孫瓚是什么心思,隨著他的實力壯大,野心自然也在一步一步膨脹,之前就想和劉備一起瓜分冀州,被陳暮用計逼了出去而已。 所以如果劉備知道情況的話,以他對公孫瓚多年的感情,心里肯定會很難過。因此陳暮自然要幫著遮掩一下,不讓劉備知道真相,也算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吧。 劉備聽了之后,心情果然好了一些,沉吟許久,目光看向荀彧荀攸,試探問道:“文若、公達,我欲親征幽州,你們覺得如何?” 親征幽州? 荀彧一時猶豫,目光不自覺看向陳暮。 這件事情不是不行,劉備本身就是馬上皇帝,素來能征善戰(zhàn),親自帶兵出去打仗又不是一次兩次,御駕出征,并不是什么大事。 關鍵在于,為什么關中和幽州在陳暮的計劃當中,只派關羽張飛張遼高順這些人去? 是因為目前朝廷真正的大敵并非在北方或者關中。 北方烏桓鮮卑一片散沙,戰(zhàn)斗力根本不能與中原大軍相比。關中也是如此,一群烏合之眾,并沒有什么太大阻礙。 他們真正的敵人是在河南以及荊州等地,曹操雖然受限于地理位置,發(fā)展不太好,但他的軍事能力還是很強。孫堅亦是一員猛將,麾下將領能征善戰(zhàn),且各自有五六萬精銳之士,不能小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