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幕后黑手-《三國之謀伐》
第(1/3)頁
恢復二十級軍功爵制度的告示貼滿了目前朝廷所有控制區域的縣城城外告示牌。
東漢實行的是征兵制,由朝廷征發一些士兵參與戰爭。
所謂的征發,其實就是強制參軍。
這種情況會造成什么結果大家也都知道,很多人不愿意當兵,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士兵戰斗力也不會太高。
于是到了唐朝,募兵制就取代了征兵制, 由朝廷募集士兵,讓士兵主動參軍,積極性就高很多。
只是募兵制的弊端也很明顯,征兵制是朝廷強制你當兵,軍餉很少,甚至幾乎沒有。
而募兵制則要給軍餉, 軍費開支就大大增加。
所以整個東漢,其實就只有一支軍隊屬于募兵制性質, 那就是北軍五校,總共也就三四萬人。
雖然養他們的成本非常高,不過戰斗力也很明顯,盧植就率領了三萬多北軍將士,就打得二三十萬黃巾軍節節敗退,皇甫嵩靠這支軍隊平定張角。
而到曹魏時期,朝廷就變成了征兵制加屯田制,強行征兵打仗,并且還讓士兵屯田,半農半兵,因此只是別看曹操赤壁之戰時幾十萬大軍很唬人,大多數還真是烏合之眾,精銳數量很少。
之前青州就改變了征兵制度,將原來的征兵制改為了募兵制,同時取消了大量苛捐雜稅以及勞民傷財的行赍居送,由官府出錢興修水利,以工代賑, 促進了民間繁榮。
只不過青州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十二萬,全部采用募兵制的話財政負擔會非常重,光士兵的軍餉每年就是個天文數字,因此真正的職業軍人數量很少。
唯有玄甲重騎、陷陣軍以及青州騎兵和劉備本部約三萬人屬于常備軍。
其余兵馬包括萬勝軍在內,都屬于臨時募兵,軍餉會給,但服兵役的時間有限制,一般在三到十年之間。
可即便如此,也已經使得青州軍隊極為強悍,軍紀嚴整,戰斗意志很高,在與袁紹二十多萬大軍正面抗衡不落下風,最終配合洛陽和幽州兵馬,一舉將袁紹掃平。
現在大漢的征兵制度只有青州是募兵制,其它冀州、幽州、司隸、關中等地,依舊保留著征兵制,因此全面改成募兵制,又會是一輪軍制改革。
而且陳暮說是全面推廣募兵制,但并不代表讓募兵制徹底取代征兵制, 而是雙管齊下,走部分軍隊職業化道路,其余還是征兵為主。
也就是說,在征兵處會給來應募的士兵兩個選擇。一是終身當兵,軍隊職業化。二是三到十年制,到期就自動退伍。
雖然恢復二十級軍功爵制度之后,無數人會踴躍參軍掙個前程。
但不出意外的話,九成以上都會選擇第二條路。既當三到十年兵,立了戰功,獲得爵位和賞賜,退伍回家耕種田地,享受正常生活。
因此全面推廣募兵制,只不過說是擴大目前的常備軍數量,并不是要把現在朝廷擁有的將近四十萬軍隊全部都變成職業軍人,這樣花費實在太大了。
哪怕現在朝廷摟著日本佐渡金山、石見銀礦這樣占據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白銀黃金開采量的礦產,也不一定能養得起。
畢竟日本的礦物儲備確實豐富,但奈何大漢的開采技術也就這樣,現在能夠挖出來的都是露天礦產,正處于部落青銅器時代的日本人根本不懂得冶煉,白銀黃金礦隨處亂扔,這才讓大漢撿便宜。
如果想要繼續薅羊毛的話,等地面上的那幾百噸礦產薅干凈,地下那幾千上萬噸的黃金白銀基本就只能干看著,因此即便是坐擁金山銀山,也不能如此浪費。
所以募兵制只是給少數想要當職業軍人,在軍隊中有一番作為的人準備。大部分人,還是以征兵制為主。
好在這種情況在青州已經十分普遍,青州學宮出來的官員們早已經熟門熟路,在政令下達之后,各地軍隊和征兵處都有秩序地進行。
上一輪軍制已經改革過一次,這幾年下來,重新第二次改革,在軍師部的統籌下,軍務部門迅速展開新的梳理。
原來很多征兵制的士兵愿意留在軍隊的,就繼續留下,并且給予他們鼓勵,發放足額軍餉。不愿意留下的,便給退伍費,安置田地,讓他們回去組織生產,能力優秀者,還可以去當差捕以及其它公務員。
于是在新的一輪改制之下,從章武三年一月份陳暮宣布了大量改革細節開始,一直到五月份,將近半年的時間,整個軍隊就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一次改革是為了讓軍隊年輕化,因為當初在打完袁紹之后,朝廷擁有的三十多萬大軍,其中大半以上都是三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老兵,整體趨勢處于老齡化以及厭戰情緒比較高。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葛市|
始兴县|
阳城县|
彰武县|
荔波县|
临高县|
庆云县|
古交市|
荔波县|
林西县|
芦溪县|
科尔|
新泰市|
永寿县|
大港区|
麻江县|
阜平县|
巴东县|
喀什市|
和硕县|
林口县|
津市市|
墨江|
莆田市|
儋州市|
兴安县|
禄劝|
泾源县|
灯塔市|
无极县|
焉耆|
凤庆县|
淳化县|
大邑县|
宜黄县|
滁州市|
临漳县|
科尔|
开阳县|
黄梅县|
洪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