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三國之謀伐》
第(2/3)頁
四川的偽漢政權滅亡之后,士燮也沒有堅持多久。到章武六年秋天,朝廷派了三萬大軍,帶了大量煙葉南下,還沒到桂陽郡,士燮就已經上表請降。
劉備于是命令大軍在當地駐守,讓荊州兩湖流域往南方運送糧食,征召當地土著,疏通郁水、漓水、湘江、耒水、溱水等河道。
而之所以帶煙葉,是因為此時南方瘴氣橫生,各種蛇蟲鼠蟻,以及瘟疫橫行,焚燒煙葉有殺菌消毒的作用。
陳暮為了維護穩定,對于交州、益州西南、揚州南部等偏遠地區,采取的是安撫政策。
政治方面由當地世家豪強、少數民族頭領來代替中央政府管轄,經濟發面采取合作的態度,由朝廷出錢出糧食和物資,地方出人出力,主要以疏通河道、擴大水域為主。
因為這些地方離中央實在是太遠,從交州去一趟洛陽來回得兩個月,所以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等將來交通發達之后,再做進一步的處理。
除此之外,大量的地質專家和水利專家南下,前往交州勘察地形,主要是廣州到長沙沿途水域路線。
作為與東南亞的貿易點,陳暮認為廣州是將來的重中之重,畢竟東南亞可不止能產橡膠,還有甘蔗、木料、藥材、礦產、水果、稻米等等,資源非常豐富,以后都要運往國內。
因此在廣州口岸,就必須同樣挖通從長沙到廣州的河道樞紐,連接大運河。
這個工程量不小。
好消息是早在秦朝湘江和珠江水系就是相同的,秦始皇南征百越,因道路阻塞而無法通行,于是開鑿運河,稱之為靈渠。把湘江與珠江連接在一起,嶺南既平。
所以在這一點上漢朝占了秦始皇的便宜,不需要再重新開挖一條新的運河河道,只需要把原來的靈渠疏浚一番,擴充河道和修繕就行。
現在整個大漢算是剛剛從戰亂中恢復統一,重新進行一輪洗牌,國家百廢待興,到處都需要發展和建設。
對于劉備朝廷來說,現在要解決的頭等大事,就是保證生產力,解決糧食危機。
第一個五年計劃當中,除了運河以外,還有在五年內南方推廣雙季稻,全國推廣玉米、土豆、紅薯之類的高產作物,先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再圖后續發展。
為此劉備與陳暮在選定各州州牧的人選之后,特意囑咐他們,要求他們多去地方考察,根據各地形勢,因地制宜,推廣糧食生產。
運河的工作依舊如火如荼在發展,同時劉備調泰山學宮的一部分師資力量前往洛陽,正式重新開啟太學。
現在泰山學宮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龐然大物,從中平二年陳暮擔任青州刺史開始,邀請鄭玄擔任學宮宮長,到如今泰山學宮已經成立二十一年。
由于黃巾和董卓之亂的沖擊,再加上諸侯亂戰,導致察舉制度崩壞,各地官員的任命往往是根據諸侯的喜好而不是經過考核。
所以在劉備收復大漢失地之后,基本上都會廢除之前占據那里的諸侯任命的官員,需要他們重新通過考核之后,才能夠繼續上任或者調去其它地方為官。
而除了荊州以外,其余各地官員缺失比較嚴重。因為諸侯忙于打仗而疏于吏治和民生治理,有的時候某地官員空缺,也不會立即派人去。
這就導致泰山學宮培養出來的人才會第一時間進行補充,隨著時間推移,天下各大世家豪強也發現,泰山學宮才是入仕之道。
因此家家戶戶,不管離得多遠,即便是在涼州,只要是世家豪強子弟,有資源和門路,都會往泰山學宮里塞。
學宮入學的門檻其實也不算高,漢朝的知識掌握在世家豪強手中,相比于95%以上的文盲百姓,不管是寒門還是豪強還是世家,只要讀書習字,往往就能進入學宮學習。
如此造就了學宮日益增長的龐大人數,十年前還是三四萬學生,到如今已經增長到了十余萬,整座學宮占地近萬畝,儼然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座城市。
作為大漢首屈一指的學術交流基地,一家獨大自然不可取,所以先設立太學,與泰山學宮分庭抗禮,開始競爭,再發展其它學校。
重啟太學的任務就交給了如今學宮副宮長管寧,他被任命為太學祭酒,帶了不少學宮骨干前往洛陽開設新大學。
除了大學以外,還要建立完善的小學、初中以及高中,這些工作就交由全國各地州牧去實施。
同時陳暮也在今年開始,正式重新規劃行政劃分,原來的大漢十三州管轄范圍太大,像益州就包含了后世云南、四川、貴州三省以及重慶直轄市。
還有荊州包含了湖南湖北,揚州包含了浙江、福建、江西以及一半江蘇,交州就不用多說,廣東廣西海南甚至還有一半越南。
地域太廣不利于統治,一州之地太大,容易滋生軍閥。因此陳暮把大漢十三州,按照后世比例重新劃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原县|
武乡县|
夏邑县|
三门峡市|
遂昌县|
黄石市|
敦化市|
梁河县|
土默特右旗|
读书|
临沂市|
康马县|
宽甸|
康平县|
阜宁县|
惠安县|
成武县|
定南县|
逊克县|
新昌县|
肃宁县|
桦南县|
闽清县|
古田县|
郎溪县|
灌云县|
克什克腾旗|
涿鹿县|
息烽县|
岳阳县|
温州市|
察哈|
蒙自县|
成武县|
阳城县|
台州市|
高陵县|
梅河口市|
塔河县|
江达县|
凤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