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春天到了,大地春暖花開,一片祥和寧靜。 大漢國的春耕,也就是在這樣的熱鬧之中開展了。 作為皇帝,趙括自然是不可能忽視這個對于農業社會來說最為重要的活動時間點,他特地出席了春天的祭祀,并且親自帶著王后、太子等一群家屬來到帝京城外的田地之中。 趙括親自走下田地,朝著身后不遠處的趙謙招了招手:“謙兒,你過來和父皇一起。” 于是,趙謙在前面牽著牛,趙括在后面扶著犁,就這么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耕起了田。 皇帝陛下都已經下場了,文武百官們自然更是必須效仿,于是就紛紛下地耕起了田。 趙括這個耕田雖然也就是做個樣子,但是他還是非常認真的耕完了一畝地。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這個耕犁已經是趙括“發明”出來并且強力推廣的曲轅犁,這種犁不但行動靈活,而且在翻地的時候也能夠翻得更深,把更底下的土給翻出來,絕對是華夏社會幾千年以來最優秀的農業發明之一。 耕完之后,在太陽的照耀下趙括的額頭已經冒出來汗珠,走上田地之后皇后田婉立刻帶著兩名貴妃上來,擦汗的擦汗,遞水的遞水。 趙括笑了笑,朝著一旁正在大口大口喝水的趙謙道:“怎么樣,現在知道農民的辛苦了吧? 你我父子只需要耕種一畝田地而已,這些農民們可是每家每戶都有至少一百畝的田地,而且春耕完畢之后還要悉心的去照料!” 趙謙這個時候也在咕嘟咕嘟的喝著水,少年人的身體猶如蠻牛一般,一口氣就干了三大碗水。 在聽到了趙括的話之后,趙謙也是趕忙說道:“父皇所言極是,兒臣也覺得農民確實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兒臣認為或許發展商業之后讓更多的人能夠經商,就能夠避免農活的辛苦了。” 趙括聞言,不由一愣。 坦白說,趙括還真沒想到趙括居然會從這個角度來做出回答。 隨后,趙括微微搖頭,道:“道理上來說當然是這個道理,但是問題在于如果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在田間耕作的話,我們大漢國又哪里來得充足糧食呢? 若是沒有糧食的話大家都餓死了,什么經商也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聽到了趙括的話之后,趙謙也是呆滯了一下,隨后有些羞愧的低頭:“父皇說的是,還是兒臣想得太少了。” 趙括笑著拍了拍趙謙的肩膀,道:“不,并不是你想得太少,而是你的想法過于超前了。” 大部分人都參加商業活動,確實是能夠把勞動力從田間地頭解放出來,但是那樣做的前提是農田在缺少勞動力之后依然能夠產出足夠的糧食。 所以問題就來了,怎么樣才能做到在勞動力大量離開農田的前提下依然產出足夠的糧食呢? 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生產力的進步,通俗一點說就是技術的提升。 舉個例子,就好像是現代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一個人開著機器一天就能夠做到一百個人用人力才能做的事情,這不就搞定了? 像德意志,美利堅等國家,就是這種大規模現代農業的代表,還有現代華夏同樣也是在飛速的發展之中。 所以趙謙的話對嗎? 也對。 只不過趙謙的話想要變得正確,前提是必須要有足夠的生產力來保證農田的產量,這一點對于現在的大漢朝來說暫時還是做不到的事情。 趙括收起笑容,對著趙謙道:“所以你要記住,在沒有辦法解決糧食問題之前,農民就是重中之重,若是可以的話,最好不要輕易的讓農民離開農田進入城市,不然的話就會動搖國本!” 這就是為什么在華夏的歷史上,歷代的中原王朝統治者們都堅持“重農抑商”原則的根本原因。 難道統治者們不知道商業一旦發展起來之后,商業稅的收入會遠遠的超過農業稅嗎? 他們當然是知道的,畢竟這種東西只要找幾個有點數學基礎的人,稍微的算一算就行了。 但問題在于,農民都進城給商人打工了,糧食誰來種? 到那個時候,糧價必然飛漲,商人肯定又會趁機囤積居奇高價售賣,整個底層打工人也會吃不起飯,隨后對整個社會產生不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