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沒有逃得過嗎?劉韜想了想,莫非歷史上,孫堅拿到傳國玉璽,真的有了不該有的想法?不過也不奇怪,孫家世代在吳地為官,據說是孫子的后裔。孫武是齊國人,后成為吳臣,孫氏基因里面,或許本身就沒有把自己當成漢臣……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至少,從孫堅帶壞頭開始,孫策就開始割據江東,孫權更是直接當了皇帝。國號居然是‘吳’這點,到底是因為主要政治中心在吳地,還是說‘楚’這個國號容易拉仇恨,又或者長期和越人作戰,于是否定了‘越’這個國號……又或者,有更深層的原因?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越深入發掘,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就會被發掘出來。 以前劉韜看三國,只是就漢末三國這個時期來看。可跳出漢末三國這個時期,繼續向上追溯,似乎能看到更多,不一樣的風景。 “人各有志,沒辦法成為朋友的,那么以后注定要在戰場上見面。”劉韜隨口說了句,雖然不想把內戰當成國戰來打,不過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只希望他們不要貿然稱帝,那么至少還有在戰后成為朋友的可能性。 明明對外擴張才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正確方法,為什么大家都執著于中原這個小魚塘? 大概原因也能理解,無非是江南都是蠻荒地區,到處都是未開發的山林,同時還有大量的山越分布其中。地廣人稀的,感覺沒什么開發的價值,生存難度很高。 向東是大海,反正沒辦法遠洋航行以前,海岸便是世界的盡頭;向北不必說,越北冬天越冷,連棉花都沒有的時代,冬天絕對能凍死人,沒辦法生存;向西西域到中亞西亞那塊,大多都是沙漠地形,不適合生存。 或許在這個時代的人眼里,最適合華夏人生存的地方,就是中原,是兩河文明區域。又或者,在這里建國,才能算華夏正統,本身人口也不多,自然沒有向外探索殖民的必要。 “所以首先要解決的是人口問題啊……”劉韜嘀咕道,后世養活了十四,甚至十五億人口的華夏,如今僅僅只需要養活一億人不到,據說明面上的人口數據是五千萬。 放在后世,五千萬人,也就是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個直轄市人口相加的總和。若把黃巾之亂造成的減員算進去,北京和上海人口相加,也差不多了。 這點人口,別說外出殖民,開發江南都成問題。若算上后續還要各方內戰,就算建立新的政權,也需要二十,甚至四十年的時間去繁衍生息,才能恢復五千萬的人口基數。 有生之年,或許可以欺負一下扶余、高句麗和三韓,甚至可以走對馬海島,過去九州島那邊玩玩。想要一路向西去羅馬帝國,可能有些困難,最多是打通貿易路線的程度。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