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皇上,李閣老所說之文,乃是環所作。” 神京城,皇宮,保和殿。 “什么?如此雄文,居然出自新科狀元之手,真真是讓人驚訝啊!” “是啊,如此激動人心的文章,竟然是狀元公所寫。 剛剛李大人說此乃三年前秋闈前夕所聽到的,那時的狀元公,還只是十一歲左右的孩子吧?” “......” 一個個文武大臣,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詞,紛紛對賈環所寫的《中國少年說》贊嘆不已。 上方,孝康帝也是吃驚不已,他也沒想到,除了詩詞之外,賈環居然還寫出了這樣的文章段落。 “好好好,好一個少年強則國強,賈愛卿在如此年幼之時,就已經寫出了這樣足以流傳千古的文章,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孝康帝哈哈大笑起來,看著賈環的目光也柔和了很多。 古人有種看人的法子,比如看對方的字,看對方的詩詞,看對方的文章等等,由此來分辨一個人的好壞和品行。 “皇上,老臣以為,狀元賈環能夠寫出如此雄文,便可以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李唯庸見孝康帝和其他大臣都在夸贊,隨即表態繼續說道:“狀元公是承繼了武勛爵位,本朝也確有文不掌兵,武不參政的規矩。 可老臣以為,規矩是人定的,北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力主變法,提出了一著名的“三不足”論斷。 謂之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雖然語出北宋,然在老臣看來,倘若所謂的規矩,阻礙了朝廷的發展,阻礙了大楚的發展,那么這樣的規矩,廢除了又如何? 況且,《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別人有志于學的年紀,賈環小小年紀,尚且不足十五,便能夠一舉奪取今科狀元的頭銜,實在是少年英才,豈可因為不成文的規矩,就要抹殺人才? 所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我大楚朝廷開科取士,為的就是聚天下之英才,收于皇上翁中,如今有賢才前來,若只因為他身上承襲了寧國爵位,就要讓其二選其一,若是傳揚出去,讓百姓如何看待皇上?如何看待這滿朝的諸公?” 李唯庸說到最后,目光如刀子一般,狠狠地瞪了剛剛彈劾賈環的御史。 話音落下,六部之中戶部尚書,禮部尚書,以及兵部尚書直接站出來支持李唯庸的意見道:“李大人所言甚是,臣等附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