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楊教授與米爾斯教授發現,量子物理揭示了在基本粒子物理與幾何對象的數學之間,那令人注目的關系以來。” “基于楊-米爾斯方程的語言,已經在布魯克海文、斯坦福、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和筑波等,全世界范圍內的實驗室中,得到了高能物理實驗的證實。” “盡管有著諸多璀璨的實驗結果,但楊-米爾斯方程這個既描述重粒子,又在數學上十分嚴格的方程,始終沒有已知的解。” “尤其是在這其中,被大多數物理學獎所確認,并且在他們對于夸克的不可見性進行解釋時,所應用的質量間隔假設,從來沒有一個數學上,令人滿意的證實。” “不管是對于物理學來說,還是對于數學來說,這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在物理學上,想要把楊-米爾斯方程往更深層去應用,從而把規范場理論更深入的研究下去,這是不可不邁過的一道坎。” “在數學上也是一樣。具有著嚴格數學意義的楊-米爾斯方程,迫切的想要獲得它的唯一解。但是,不管是從數學的角度,還是從物理學的角度,這個問題的答案,都不是那么顯而易見的。” “只有將兩者相結合,在實際的物理研究中,充分的發揮數學方程的意義,才能夠去尋找到,那個隱藏在背后的答案。而我,也正是這么做的。” “不妨告訴大家,楊-米爾斯規范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我是在具體的研究規范場理論的過程中,把它給解決的……” 陳舟這一次的開場,和以往稍微有些不同。 他從正面直接介紹了楊-米爾斯規范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問題的實際意義。 同時,并沒有刻意回避自己的研究課題,而是把他對規范場理論的研究,直接拋了出來。 也因此,當聽到陳舟的話后,會場內產生了一陣不小的騷動。 引起騷動的那些人,正是以數學家身份來參加這次大會,實際上卻是物理學家的人。 他們先前就在猜測,陳舟既然解決了楊-米爾斯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問題,那會不會繼而開始研究規范場理論的問題。 現在倒好,不用猜了。 這位大佬就是在研究規范場理論的過程中,解決的這個千禧年大獎難題。 只不過,更令他們感到震撼的是,陳舟是如何做到,在這么一個大課題之中,只花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把這個千禧年大獎難題,給解決了的? 幾乎每一個物理學家都知道,規范場理論是大統一理論的第一步。 別說兩個月的時間能研究出點什么了,就是把整個課題的方向性給梳理出來,那都是一項卓越的研究成就了。 對他們而言,這絕對是一個奮斗一生的研究課題。 所以,陳舟的這番話,帶給他們的震撼,可想而知。 對于純數學領域的學者而言,雖然沒有這些既是數學家,又是物理學家的人,感受的那么清晰。 但毫無疑問的是,對于陳舟的研究效率,他們有著同樣的震撼感受。 畢竟,除了陳舟剛才所說的,屬于物理學范疇的規范場理論外,還有那個在6月份突然冒出來的,被評為“改變研究格局的論文”。 他們想不明白,也不知道該怎么去想。 為什么這樣一個年僅22歲的年輕人,能夠有著如此廣闊的學識,能夠在這么多的研究領域里,取得如此眾多且又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 他們只能說,自己和陳舟真的不在一個層面上。 除了震撼之外,對于陳舟在課題研究上的態度,以及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在座的每一位學者,也在盡可能的從中獲取著,對自己有益的內容。 開場之后,陳舟便也直接進入了正題。 “楊-米爾斯規范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問題,是建立在楊-米爾斯方程的基礎之上,這是一個微分方程,指作用量所確定的歐拉-拉格朗日方程……” “楊-米爾斯規范場理論,則是基于su(n)組的一種規范理論,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緊湊、半簡單的李群……” “從其目的來看,楊-米爾斯理論是為了描述,基本粒子的行為,使用這些非阿貝爾李群,統一電磁和弱力,以及量子色動力學理論的強力……” “也就是我們熟知的,su(1)×su(2)×su(3)……” 投影幕布上,陳舟勻速切換著幻燈片,講述著自己對于楊-米爾斯規范場存在性和質量間隔假設問題的研究。 相關的物理學知識,陳舟也開始盡可能的回避開來,只單純的從數學角度,去解讀這個千禧年大獎難題的結果。 隨著陳舟的講述,會場內的數千名與會者,以及那些守在各個國家電視臺直播前的觀眾朋友們,也被帶入了這神奇的數學領域。 尤其是那些微分方程領域的數學家,和那些研究規范場理論的物理學家們,聽的格外認真。 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幻燈片的不斷切換中,開始有人逐漸跟不上陳舟的節奏了。 沒辦法,這些人只好采取最古老原始的方法。 記筆記。 雖然理解才是任何學習中,最為有效且重要的方法。 但當理解不了的時候,記筆記就是最佳的選擇了。 此時,華國電視臺網絡直播間里,也是熱鬧非凡。 即使現在已經是凌晨,最容易犯困的時間。 可這直播間的人數,卻始終沒有見到任何減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