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如果你們是為了那個視頻而來,那你們來晚了,因為早在大半個月前,武川希望小學的孩子們就已經放假了,與此同時,武川希望小學的重建工作也已經展開,原本的武川希望小學早已成為了一片廢墟。” 田大爺面對著鏡頭有點緊張,語速很慢,但是好在沒有磕巴。 “重建?”聽到田大爺的話后,劉宜珊臉上露出了一抹驚訝:“田大爺,您能和我們講講,武川希望小學是因為什么原因重建的嗎?重建校舍的費用是政府出資還是個人出資嗎?” 年過六十的田大爺,在聽過女記者的問題后,他的臉上自然而然的涌出了些許敬意,隨即將他知道的事情,面對著鏡頭,向著女記者娓娓道來。 大約十分鐘后,劉宜珊、張京華以及毛晨的臉上皆是極為震驚的神色。 100所希望小學、每所耗資數百萬、修路蓋橋、配備校車…… 如果不是當前的繁忙景象就在眼前,劉宜珊等人恐怕都會懷疑田大爺是不是在調侃他們了。 因為如果田大爺所說的都為真,那么以每所希望小學耗資數百萬來算,一百所希望小學那就需要足足耗資數億元,一次性投入數億元用于慈善事業,這在華夏慈善事業的歷史中,絕對算得上是屈指可數的了。 “田大爺,您口中的這位好心人,您知道他是什么身份嗎?” 劉宜珊短暫愣神后,她緊接著追問道。 “具體身份我不太清楚,我只知道這位好心人是前段時間來武川希望小學支教的老師,年紀很輕,應該是在校大學生,聽村里的人說,他是燕京一家傳媒公司的大老板,姓林。” 田大爺面露思索,一邊回憶著,一邊回應著劉宜珊的問題。 在校大學生? 那豈不是這名好心人的年齡不過才二十歲左右? 聽到田大爺的回答,劉宜珊等人更覺得有些天方夜譚的感覺。 因為他們實在無法將如此浩大的慈善工程,和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聯系在一起。 接下來劉宜珊又接連詢問了田大爺幾個問題后,他們便向著不遠處正在施工的現場內走去。 “這位大哥您好,我是央視外派記者劉宜珊,我能稍微打擾下您,詢問您幾個問題嗎?” 劉宜珊等人走到學校附近,看著眼前一名名頭戴安全帽的工人,她挑了個看起來大約三十歲左右的青壯年,禮貌的向其詢問道。 在當前接近零度的氣溫下,眼前的這名青壯年就僅僅穿了個白色背心,但其裸露在外的臂膀上卻盡是細密的汗水,渾身上下升騰著汗液蒸發的水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