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下午的日光從天際落下,龐大的身軀卷起了風聲,袈裟袍袖在空中兜起的,是如渦旋般的罡風,在猝然的交鋒中,砸出轟然聲響。 在這一刻,人們口中的佛王收斂了善意,如金剛怒目,奔突往前,凌厲的殺意與凜冽的氣勢,看起來足可碾碎眼前的一切敵人,尤其是在常年習武的綠林人眼中,將自己代入到這攝人心魄的揮拳中時,足以讓人膽戰心寒。不光是拳腳,在場的多數人恐怕只是觸及林宗吾的身體,都有可能被撞得五臟俱裂。 而在這一瞬間,武場對面的八臂龍王,展露出的亦是令人心寒的戰神之姿。那聲平靜的“好”字還在回蕩,兩道身影陡然間拉近。武場中央,沉重的八角混銅棍揚起在天空中,奮起千鈞棒! 林宗吾的雙手猶如抓握住了整片大地,揮砸而來。 那轟的一聲響起時,令人頭皮都為之發麻。 武道巔峰全力施為時的恐怖力量,即便是在場的大部分武者,都不曾見過,甚至于習武一生,都難以想象,也是在這一刻,出現在他們眼前。 兵器在這種層次的對決里,已經不再重要,林宗吾的身形奔突飛躍,拳腳踢、砸之間力道似有千鈞,袍袖亦兜起罡風,面對著史進那在戰陣間殺人無數的混銅棒,竟沒有絲毫的示弱。他那龐大的身形原本每一寸每一分都是武器,面對著銅棒,轉眼間砸打欺近,要與史進變成貼身對轟。而在接觸的瞬間,兩人身形繞圈疾走,史進棒舞如雷,在旋走之中劈頭蓋臉地砸過去,而他的攻勢也并不只靠武器,一旦林宗吾欺近,他以肘對拳,以腿對腿,面對林宗吾的巨力,也沒有絲毫的示弱。 塵埃飛旋,地面上石塊在踩踏中破裂,又濺起來飛出去。除了這打斗之聲,周圍一時間安靜得令人窒息,如果有十年前見過呂梁山一戰的旁觀者,或許就能發現,林宗吾此時的攻勢如大江,如海潮,澎湃厚重,連綿不絕。 他的袍袖兜起罡風,身形揮砸中,一拳一招推起下一拳下一招,近乎不絕不盡。江湖之上武藝中原有長江三疊浪這種效法自然的武藝,順大勢而攻,猶如大河巨浪,將威力推至最高。然而林宗吾的武藝已經完全凌駕于這概念之上,十年前,紅提領悟太極的哲學入武道,她借力打力、卸力,將自身溶入自然之中,順勢尋找每一個破綻,在戰陣中殺人于舉手投足,至比武時,林宗吾的力量再大,始終無法真正將力量打上她。而到得如今,或許是當初那一戰的啟發,他的力量,走向了屬于他的另一個方向。 操縱力量,掌控力量,如水流般的積蓄和爆發那巨大的力量。如漩渦海浪,又如大河絕堤,千萬傾的洪流奔瀉,對著眼前的敵人,不留任何余地的沖撞壓下。這是順應太極如水之后的至大破壞。 而面對著這樣的力量,雖然史進在兩人回旋對轟之中往往屬于后退的那一個,卻沒有人認為他是處于下風,槍棒原本便是一寸長一寸強,在林宗吾排山倒班般的攻勢中,他穩穩地將兩人拉開在固定的距離里,棒影飛舞,同樣將足可裂地崩石的攻擊,不斷地攻向敵人。 如果說林宗吾的拳腳如大海汪洋,史進的攻擊便如千萬龍騰。鯉魚朔千里,逆流而化龍,巨龍有不屈的意志,在他的攻擊中,那千萬巨龍舍身沖上,要撞散敵人,又如同千萬雷鳴,轟擊那排山倒海的汪洋大潮,試圖將那千里巨浪硬生生地砸潰。 兩人的武藝皆已入道,走的又都是正面對撼的路子。在場千人縱然許多修為不夠,此時竟也能隱約看懂其中展露出來的昂然意志。 多年之前林宗吾便說要挑戰周侗,然而直到周侗殺身成仁,這樣的對決也未能實現。后來呂梁山一戰,觀眾不多,陸紅提的劍道,殺人只是為救人,務實之至,林宗吾雖然正面硬打,然而在陸紅提的劍道中始終憋屈。直至今日,這等對決出現在千百人前,令人心神激蕩,壯闊不已。林宗吾打得順暢,陡然間開口長嘯,這聲音猶如金剛梵音,渾厚高亢,直沖云天,往武場四面八方擴散出去。 眾人都隱約明白這是注定名留青史的一戰,一時間,滿天的光華,都像是要聚集在這里了。 …… 寧毅看著這一切,手指輕輕敲打著欄桿,低聲說話,語氣在遠處那激昂的打斗中,卻顯得平靜。猶如區隔于世界的另一端。 “……一個人在世上如何生活,兩個人如何,一家人,一村人,直至千萬人,如何去生活,厘定怎樣的規矩,用怎樣的律法,沿怎樣的習俗,能讓千萬人的太平更為長久。是一項最為復雜的計算。自有人類始,計算不斷進行,兩千年前,百家爭鳴,孔子的計算,最有代表性。” “孔子的一生,追求仁、禮,在當時他并沒有受到太多的重用,其實從現在看過去,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認為,他首先很講道理。以德報怨何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是使善惡有報的基本說法。在當時的社會,慕俠義,重復仇,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正義很簡單。后世所稱的以德報怨,其實是鄉愿,而鄉愿,德之賊也。然而,單說他的講道理,并不能說明他的追求……” “孔子的論語里,有子貢贖人、子路受牛的故事。魯國有律法,國人若是見到同胞在外淪為奴隸,將之贖回,會得到獎賞,子貢贖人,不要獎賞,而后與孔子說,被孔子罵了一頓,孔子說,這樣一來,別人就不會再到外面贖人了,子貢在實質上害了人。而子路見人溺水,對方送他一頭牛,子路欣然接下,孔子非常高興:國人往后必然會勇于救人。” “而在這個故事之外,孔子又說,親親相隱,你的父親犯了罪,你要為他隱瞞。這個符不符合仁德呢?似乎不符合,受害者怎么辦?孔子當時提孝道,我們以為孝重于一切,然而不妨回頭想想,當時的社會,地廣人稀國家松散,人要吃飯,要生活,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其實是家庭,那個時候,如果反著提,讓一切都秉承公道而行,家庭就會破裂。要維系當時的生產力,親親相隱,是最務實的道理,別無他*********語》的許多故事和說法,圍繞幾個核心,卻并不統一。但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只要一個統一的核心,我們會發現,孔子所說的道理,只為了真正在實質上維護當時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這,是唯一的核心目標。在當時,他的說法,沒有一項是不切實際的。” 寧毅敲打欄桿的聲音單調而平緩,在這里,話語微微頓了頓。 “春秋之后,國家的范圍擴大,漸漸發展,一個國家已經不是一城一地了。人們雖然拿起論語治天下,以直報怨卻慢慢的在淡化,子貢贖人子路受牛不再被提倡,至唐時,國家的存在進一步增強,親親相隱也被限定了范圍,謀反謀逆不可隱。我們說,以德報怨真的合道理嗎?如果大家都說以德報怨,有一天你要報仇,豈不是會被大家阻止?然而在實質意義上,國家越來越大,一個地方的人到另一個地方,你不了解旁邊的人,他說報仇,你如何查證?如果大家都性情剛直,以直報怨,社會反有可能過猶不及,在實質上崩潰。所以當國家有千萬之民,官員、執法又不可能時時到位時,弱化民眾的性情,成為實質上長久的道路。” “春秋戰國,秦漢晉唐,至于如今,兩千年發展,儒家的代代改進,不斷修正,是為了禮嗎?是為了仁?德?其實都只是為了國家實質上的延續,人在實質上得到最多的利益。然而論及對與錯,承業,你說他們對還是不對呢?” 方承業蹙著沒有,此時卻不知道該回答什么。 寧毅看著武場上的打斗:“兩千年了,億萬人生了又死,任何國家,區區兩百年的延續。論及對錯,承業,圣人論對錯的方法,與鄉愿是不同的。” 他微微的,嘆了口氣:“世人皆愿意相信對與錯的判定,普通人面對事情,問一句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相信按對的做一定會好。譬如何時務農,我們在最好的日子插秧,剩下的放歸天意,簡單明白,對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