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張一鳴在安排完抽真空機生產的同時,又找了一家方便袋生產廠,定制了一批塑封袋。 這個時候,塑料袋的一般厚度都在0.15到0.3絲,但是張一鳴提出的要求是0.9絲,并且要用最好的聚乙烯材料,因為他的超高要求,塑料袋生產廠的廠長還反復的跟他確認了很多次,得到張一鳴肯定的答案之后,廠長還是覺得不踏實,非要黑紙白紙的讓張一鳴把要求都寫到紙面上,然后才投產。 驗收的時候,張一鳴對塑料袋的品質并不算太滿意,主要是通透度太差,跟他在前世里接觸的那些用來做食品包裝的塑料袋的品質差了不止幾條街,但是他也知道,以現在的生產技術,也只能達到這樣的水平。 塑封袋生產完成之后,第一批醉棗出產了。 張一鳴有點小無恥的剽竊了某棗業的商標,將真空醉棗取名為棗想你,外包裝也是大紅色的,別的不說,在這個年代,即使沒有品嘗到里面的醉棗,光是包裝,就可以說是驚世駭俗。 和醉棗一樣,那些從東陽村采購來的干紅蘑張一鳴又讓譚紅梅安排了二次烘干,之后也采取了真空包裝的形式,取名為幸福菇。 遠山食品廠將這兩種產品投放市場之后,通遠縣就慢慢的流傳起一種說法,那就是遠山食品廠不務正業。 哈哈,譚紅梅把這個傳言講給張一鳴的時候,把張一鳴笑的夠嗆。 想想也是,這個時候的食品廠基本上都還是很傳統的,循規蹈矩,不是生產面包就是生產餅干,生產點山楂片都算是產品創新了,他這先是生產山泉水,現在又生產醉棗和紅蘑,在傳統觀念中,的確是有點不務正業了。 但話雖如此,醉棗和幸福菇的銷售卻比山泉水要輕松的多。 一袋醉棗500g,售價2塊,跟一瓶桃罐頭、山楂罐頭差不多,但外包裝看起來卻高大上太多,一時間,通遠縣老百姓探親走友拎的禮品百分之八十都從罐頭、果匣子變成了醉棗。 原本是無心插柳的事兒,沒想到卻收獲了前所未有的結果,兩千斤醉棗不到一個月就銷售一空,這讓張河山對神秘的大老板更加的好奇和神往,他開始越來越頻繁的跟譚紅梅套消息,就是想找機會見見大老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