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三百一十二章 分化融合結盟對抗(三)-《戰國野心家》


    第(1/3)頁

    有派別不喜歡墨家超規格招待,自然也有派別希望墨家超規格招待。

    比如子思之儒分裂出的一支,倒也不完全是子思一派的學說,在墨家宣布將會從齊國撤軍、分配齊國民眾以土地之后,這一派立刻發表了個聲明。

    “取之而齊,齊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并在有人批評墨家過于好戰的時候,主動說“《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好戰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墨家亦一怒而安齊之民,天下民惟恐墨家之不好戰也。”

    這算是直接選擇了站隊,說攻打齊國,齊國的百姓都很高興,古代有這樣做的人啊,那就是周武王。墨家大軍攻打同樣強大的齊國,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正是文武之治啊!

    又說,尚書說,天帝生萬民,也正是要讓萬民生活的更好,上帝愛民。周武王因為有人禍亂天下,于是發怒。現在墨家也發怒了,安定了齊國的萬民,民眾這正是唯恐墨家以后不這么好戰了啊!

    這一派儒生則直接歪到唯結果論去了,有人問他們,什么才算是仁?他們回答說“若遇敵攻,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此可稱仁政施矣”,也就是說,遇到戰爭,一個地方人挖好護城河、建筑好城墻,民眾效死而不退,一直奮戰到底,那么可以說這個地方就是實行過仁政了啊,不然的話為什么民眾要效死呢?

    他們這一派直接解決了儒生關于武王奪天下的合理性問題:如果武王不仁那么他就奪不了天下,他奪取天下的結果,反證了他仁。

    邏輯就是:天命存在,誰得天下就證明誰仁,誰是天命所歸。

    這一派的儒生發表了這些個聲明之后,希望墨家能夠超規格接待,以確定他們在諸派中的正統地位,或者以黨外合作的方式,和墨家站在一起。

    但是墨家還是拒絕了,因為墨家的道義已經開始朝著“歷史必然”和“歷史偶爾”的方向奔去,加上墨家號稱有“天志”,所以奪權的合法性主要是往道家的“道法自然”上靠,因而不需要儒家的仁和天命來作為奪權的合理性支持。

    墨家選擇的第一盟友是道家,墨家有了自己的文化體系另起爐灶,也就不需要儒生來掌握神權,而且適根據前世的歷史經驗,一直相當警惕這部分儒生,因而也只是表面上有一些合作,拒絕了他們超規格接待的要求。

    仁、德都是法道德。

    墨家的法,本質上是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自然賦予了法的神圣性,扭曲解釋之后,自然法是奪權革命的最好法理。

    法道德的話,誰來當教主、誰來編圣訓、誰來寫十戒?對哪個階層有利的道德?

    再說一個講究“權衡利弊、求大舍小”的功利性很強的學派,和道德法真是天然的不相容。

    道德只有對錯,沒有大錯小錯。叫喚的最響的人最道德,嫂子落水救不救這個問題都得先問問先生這合不合禮,這問題放在墨家問得挨兩個大嘴巴,兩邊根本尿不到一個壺里。

    因而這一次對于百家的接待,道家的規格是很高的,儒家的接待規格是很低的。

    這一次百家爭辯主要也就是為了解決“墨道同盟”的問題,在世界觀和宇宙觀上確定天道、天志、永恒的運動、永恒的矛盾、永恒的力學準則的宇宙觀,從而徹底壓到其余派系,使之成為天下的主流之道。

    雖說道家有些派系是我管好我自己就行別人愛咋咋地,但是在世界觀和宇宙觀上,修正之后的墨家和道家距離融合只差一步之遙了。不求你們一起利天下,但是大家可以合力確定咱們兩家都認可的宇宙觀和世界觀嘛。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水县| 连云港市| 杭锦后旗| 板桥市| 永德县| 酒泉市| 丰县| 柞水县| 平山县| 凤冈县| 图木舒克市| 子长县| 四子王旗| 永平县| 贡嘎县| 雷州市| 临江市| 全椒县| 拜泉县| 波密县| 朝阳区| 临澧县| 高台县| 盐边县| 普兰县| 天津市| 枣阳市| 呈贡县| 开江县| 繁昌县| 西华县| 文山县| 措美县| 刚察县| 曲周县| 绥化市| 郁南县| 五河县| 佛冈县| 津南区| 沐川县|